想象图书馆

把梦想中的藏书装在手心

  • 文字: Lovia Gyarkye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整理书籍,我的答案是:不整理。因为我既不是图书管理员,也不是个反社会分子。我藏书中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我喜欢的书,我讨厌但又似乎难以摆脱的书,我想读的书,以及我受人雇佣去阅读并撰写书评的书。这些书有的立在书架上,其他一些则被堆放在平坦的表面之上,摇摇欲坠:比如咖啡桌、餐桌、取暖器、我最近搬家时打开的盒子以及地板。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秩序。

我对这些书的感觉会根据不同年份、季节乃至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而产生变化。早晨,当阳光透过窗户以恰到好处的角度照射在书籍上,我得承认,这些书成了独具美感的物品。到了晚上,书籍变得更为家常,它们邀请我给自己倒上一杯葡萄酒,然后打开书页,沉浸到故事中去。这些书是我的过往留下的印记,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渴望从 Toni Morrison 或 James Baldwin 那里得到建议的往昔,以及从 Stuart Hall 的文字中寻找灵感或是沉浸在 Valeria Luiselli 的散文中的岁月。这些书一度被我的朋友和爱人拿在手里,前者我已经很少想起,后者则让我难以忘记。在世界面目全非、人类退居室内以前,我曾以为书里写到的那些经历乃至其在我内心唤起的感触只有在现实世界才会发生。结果,当我越来越沉溺于网络,无休无止地翻页、点赞、评论、收藏、分享,我开始接触到书 —— 除了我藏书里的那些,还有一些全新的书。

我在 Instagram 上发现,有一些账号会以社群为重心,推荐各种精心挑选的书籍,使其焕发新生。举例而言,For Keeps Books 的页面展示的是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一家同名黑人文化主题书店及阅览室内的各种珍宝;BLK MKT Vintage 则是一家关注古物与历史的书店,其位于纽约布鲁克林贝德福德-斯图文森特(Bedford-Stuyvesant)的实体店乃至网络商店都致力于展现属于黑人文化的各种值得收藏的物品;除此之外,还有 The Underground Bookstore,这家书店以艺术家 Noah Davis 的藏书室作为灵感,发布各种铭记历史传承的内容。这些账号展现了美国黑人主题书店的各种风貌,并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不断钻研语言、美学及历史,展现了黑人文化丰富又细腻的无数成就。这些页面就是实体书店的延伸,是经验本身,也是艺术家的思想与读者的心灵交汇处,为网络上的人们创造了偶遇的机会。

Rosa Duffy 是在 2018 年创建 For Keeps Books 的。身为艺术家,她一直都很爱书,不仅爱装帧与用纸,也喜爱书中的内容。十几岁时,Duffy 就会扫描一些她父亲藏书里的刊物,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的黑人民权运动杂志《Soulbook》,并将其中内容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她的父亲毕业于莫尔豪斯学院(Morehouse College),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亚特兰大的黑人政客工作,其中还包括该市首位黑人市长 Maynard Jackson。她的祖母 Josie Johnson 则是明尼苏达州的著名民权运动人士。早年接触到的各种黑人文学外加家人的影响,使 Duffy 爱上了收藏各类相关物品。高中毕业后,她前往纽约的新学院(New School)深造,大学时代,她在城市中四处探寻宝贝,逐渐积累了体量相当可观的众多藏品。不过,她不希望独享这些宝贝。Duffy 在媒体对书店的一次采访不断提及自己想要与人分享的念头,她希望让向来处在边缘的作品进入公众视野,希望打造一片黑人社群也能造访的空间,让大家有机会对自己的文化与身份有全新的认识。

Duffy 经营的这个账号和实体书店乃至阅览室一样,呈现的所有内容都经过了悉心考虑。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网格状主页上的各种书籍、期刊和商品在白色背景下呈现出鲜明靓丽的色泽,让人不由得想到秩序与统一。各种绿色、黑色及鲜红的历史珍宝在如此的布局之下显得铿锵有力,我在上下滚动浏览的过程中会想象把其中一些印刷品拿在手里的感觉,翻阅页面的时候,我兴许还能看到各种折痕与淡淡的铅笔印记。我想到了这些书籍曾经见识过的空间,它们是以何种方式被人买下,又是如何在人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For Keeps Books 无疑是一个围绕黑人文化展开的项目,其感兴趣的在于挖掘历史、纪念历史。Duffy 的工作不失为一种使命:黑人作家的文字、词句和语言上的实验在白人把持的文化领域严重受到低估,她因此想要找到这些人的作品,引荐给世人。不过,这种观点也自有其想当然的一面,因为其核心主要在于项目背后的主导者与动机。书籍中自有记忆和感情,书籍本身才是值得我们惊叹并产生更多好奇的对象。For Keeps Books 推出书籍时的姿态与其说是公布一则出版消息,不如说是忽然披露一本书的信息,而且往往是非常罕见的限量版珍藏。帖子不加修饰,也不会详细交代上下文。图片的批注中没有连篇累牍的历史背景或事件介绍,而是用俏皮话言简意赅地概括,好像在说:“懂的人自然懂。”在我眼里,For Keeps Books 更像是一封情书,其中书写着黑人的词汇、黑人的语句、黑人的故事、黑人的故事、黑人作家以及黑人同胞。

For Keeps Books 与 BLK MKT Vintage 在今时今日共同存在其实是件特别顺理成章的事情。BLK MKT Vintage 也充满诱惑,但其魅力却有所不同;For Keeps Books 玩的是接近极简主义的统一调性,但 BLK MKT Vintage 则尽显极繁主义的特质。其主页上色彩恣意飞扬:明亮的红色与橙色,深邃的绿色,还有大胆的紫色。他们在最近的一则帖子中宣布了 2021 年全新发售的书籍,第一张图片的中央是 Margaret Mead 与 James Baldwin 所著的《关于种族的谈话》(A Rap On Race),封面颜色鲜红;旁边放着的是 Richard Wright 的《1200 万黑人的声音》(12 Million Black Voices),一张 Nikki Giovanni 的黑白照片,以及一本被翻阅到书角卷起的 Octavia Butler 的科幻小说《血亲》(Kindred)。这些同框的物品让底下垫着的青色桌布也变得闪闪发光。

Kiyanna Stewart 和 Jannah Handy 在误打误撞之下打造出了如今的 BLK MKT Vintage。这对伴侣在新泽西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读书时相识,后来便一起收藏中古物品。Stewart 从小便和母亲一起出入房地产拍卖活动与古董店,是个中老手,而 Handy 则一直对搜集二手物品持保留态度。后来,一切都有所改观,二人很快开始在纽约周边的周末跳蚤市场上出售搜集到的物品。久而久之,他们逐渐渴望接触更多志同道合的消费群体,希望让更多黑人同胞通过这些珍品感到兴奋、产生共鸣,与这些历史建立联系,正是出于这种愿望,二人将商店搬到了网上。

「图片的批注用俏皮话言简意赅地概括,好像在说:『懂的人自然懂。』」

BLK MKT Vintage 现在的规模早已今非昔比。Handy 与 Steward 如今在从小长大的布鲁克林街区拥有一家店面(尽管由于疫情不得不关闭),此外,他们还将各自敏锐的眼光和绝佳的品位带入到《不安感》(Insecure)及《恶魔之地》(Lovecraft Country)之类的电视剧中。不过,他们最大的魅力依然在于活跃的线上社群,其让各种原本不可能相互产生兴趣的个体凝聚在了一起。访客们会在网上互通有无、交流信息,表达对未来发售的物品的热情。我在主页上寻找有关作家 Zora Neale Hurston 的内容,最后在一个帖子里看到了她的书:《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伏都教众神》(Voodoo Gods)以及《乔纳的葫芦藤》(Jonah’s Gourd Vine)的焦橙色、棕色及蓝色的封面位于中央,周遭摆着各种秋季绿植,显得生机盎然。访客们会在各种照片底下留言。比如一则帖子中展示了上世纪 20 年代至 60 年代快照亭拍摄的各种照片,大家于是纷纷留言分享自己家里留存的类似照片的有关回忆。其中一个人说:“我的祖母有一张差不多的照片,拍摄于上世纪 40 年代,这无疑是我最珍贵的财产。”BLK MKT Vintage 既让人回首往事,又让人感慨万千。造访主页的人们因为各自对帖子中珍贵物品的喜爱而惺惺相惜,但同时,大家也不禁会思考自己与这些东西之间的联系。

与洛杉矶书店 The Underground Bookstore 同名的 Instagram 主页上,个人和社群之间也会以类似的方式互动。这一账户继承的是 Noah Davis 在 2015 年去世之前设立的画廊及社区项目的那股精神。“Noah 是个爱书人。他在书店工作,也会收集图书。”主页上,去年夏天上传的第一则帖子中如此写道。与 For Keeps Books 及 BLK MKT Vintage 不同的是,The Underground Bookstore 此前并没有线上的运营。他们更善于以书店为纽带,在现实世界里与人面对面地交流。“无论你身在何处,我们都会让你感受到书店的体验。”主页上的第一则帖子中还这样写道,“让我们共同打造一个世界。”

The Underground Bookstore 的账号主要由博物馆的讲解员管理,这个世界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变得丰满。这些讲解员如同牧羊人,用一则又一则推荐引导读者。他们不仅将文摘做成快照、转成画作、拍成视频,还会时不时地交由他人代为主持,比如文学杂志《信众》(The Believer)的诸位编辑,或者是《创意黑人女性手册》(The Creative Black Woman’s Playbook)一书的作者 Veronica Camille Ratliff。The Underground Bookstore 账号展现的这种灵活性,正是其同名书店吸引到的社群的真实写照。

运营主页的人常常会利用这个平台提出一些深奥的问题,或者表达自己对某个文本的感受。比如在一则帖子中,就出现了有关 Alex Haley 的《根源》(Roots)的内容。就形式而言,这则帖子其实与书评并没有太大不同,写的人提到了围绕文本方法论产生的争议,并开诚布公地探讨了阅读体验中的困难之处。不过,帖子的核心似乎在于其最终的情感,如同一位读者向另一位读者发出的盛情邀请:“我邀请你也来思考一番。”

书籍犹如神迹,让一个人得以探索同一个世界的变体,甚或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其鼓励读者体验更广袤的情感维度,要求人具备耐心和理解力。书籍一直以来都给予我慰藉,是我认知领域的避风港,也是我从自己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想象逃逸时的去处。我与书的关系 —— 我受人雇佣去写评论的那些除外 —— 特别私密。

不过,没有什么能够永恒。现实证明,长时间的孤独会把我们曾经热爱的事物变成杂务。随着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我在生活中与书的互动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尽管书籍让我进入各种不同的世界,转移我的注意力,但我对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太过焦虑,以至于难以全情投入其中。我和大家一样想念家人的拥抱和朋友的欢笑。与此同时,我也想念陌生人,那些我在书店会遇到的人,会与我因为对某位作者或者某个特定文本的共同兴趣而产生联系的人。这个故事较为伤感的版本即将以这样的宣言告终:浏览这些 Instagram 主页满足了我对低风险偶遇的渴望。说实话,这更像是一种私密的乐趣:收集我向来喜爱的故事,然后将我尚未发现的那些故事整理成册。

Lovia Gyarkye 是一位作家,生活在美国纽约。

  • 文字: Lovia Gyarkye
  • 翻译: January Yang
  • 日期: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