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莱坞」标志的天使之城

与 Desroche 夫妇一起重新认识洛杉矶

  • 采访: Wes Del Val
  • 相关图片提供: ©Caroline & Cyril Desroche

如果你去过洛杉矶,即便只待过一个周末,也会认出 Caroline Desroche 和 Cyril Desroche 长达 632 页的新书《洛杉矶标准》(Los Angeles Standards)中的各种建筑。但话说回来,两位法国建筑师眼中的这座城市与我们长久以来在观光旅游中看到的风景相去甚远,其中没有英文“好莱坞”标志(Hollywood Sign),没有星光大道(Walk of Fame),没有马尔蒙庄园酒店(Chateau Marmont),也没有大型雕塑《城市之光》(LACMA lamps);海滩、运河、《寂寞星图》(Maps to the Stars),通通没有。书中的一幅幅摄影作品如同催化剂,帮助读者以全新的角度理解洛杉矶的建筑环境。Desroches 夫妇通过记录日常建筑与城市规划,从视觉上展现了洛杉矶的独特都市景观,让我们有机会略过那些早已看过千百遍的地标,重新领略这座城市的宏伟风貌。

2005 年,Desroches 夫妇完成了为期两年的有关洛杉矶高密度化的研究之后,决定对整座城市的城市景观进行全面调查。在此后的十年里,他们在巴黎与洛杉矶两地度过,其间还在 Frank Gehry 的洛杉矶工作室里待了六年。二人在城市中频繁停车驻足,记录各种富有洞见的想法,他们的调查成果证明,只要选取得当,洛杉矶的城市与设计类型也能展现无穷魅力。从小型购物中心的招牌与广告牌,到微型建筑和停车场,从高速公路和街道到灰泥盒子和干栏式建筑,Descroches 将洛杉矶的各种建筑细分为 15 个类型,用一页又一页的照片展现每种类型的风格,连续型及网格型的内容及排版前所未有地符合这本书的主题。

在建筑及设计方面,用外来者的眼光审视往往更容易看出个中规律与特点,也更容易用崭新且令人信服的方式如实呈现。这样的内容足以汇集成册作为书籍出版,如果眼光独到,取舍有方,更是能让建筑师与设计师之外的非专业人士想要拥有这本书,并在未来的日子里都经常翻阅。Desroches 的外来者视角(即以外国人身份拜访洛杉矶、观察洛杉矶,继而在此地定居)乃至为此付出的大量心血,让这样一本书得以面世。

五年前回到巴黎后,Desroches 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名叫 Fairfax(灵感正是来自洛杉矶的那条同名大道),如今,二人正在为 DJ Étienne de Crécy 的巴黎录音棚以及中国的成都廊桥进行室内设计。2020 年底,在《洛杉矶标准》入围著名的巴黎摄影/光圈头等摄影书籍大奖(Paris Photo / Aperture First Photobook Awards)后不久,我与二人聊了聊他们对这本书的影响、如何避免模式化的印象,以及他们对洛杉矶这座“天使之城”的真挚情感。

Wes Del Val

Caroline & Cyril Desroche

你们二人都没有在书里对这一项目的主旨加以阐释,唯一的文字说明就是 Frank Gehry 简短的后记。你们是否能聊一聊当初是怎么会来到洛杉矶,又是怎么会专门跑去加入他的工作室的呢?

在我们最初的概念里,这本书就是没有文字的。后来,我们打算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书中的每一个部分。Frank Gehry 提出想为我们撰写后记,我们觉得由他来写特别合适,因为他可以在其中谈到我们,还能讲讲我们在他工作室的那些年里做的各种工作。

我们一直都对洛杉矶充满向往,这也促成了我们推出了那本法语书。2005 年,那本书刚出版一个星期,我们便决定搬到洛杉矶。我们于是双双辞职,打算去了洛杉矶再找新的工作。我们列了一份理想中的建筑公司的名单,Gehry Partners 就排在第一位。我们在面试中介绍了出版的新书,于是就被录用了。他们当时正在筹备和路易威登基金会(Fondation Louis Vuitton)有关的项目,结果就有两个法国人找上门来,时机刚刚好!

你们是如何摸索出希望收录哪些类别的?

我们平时开车兜风时会记下各种可以用在书里的建筑地址,每次看到一块新的广告牌或者一座新的微型建筑,我们都会写下来。我们还会记下一天中光线最佳的时间、街道清洁时间表等作为笔记的一部分,以确保拍摄当天不会出任何状况。我们的笔记一度有几百条之多,笔记本里、便利贴上,到处都是。我们将各种笔记汇总到一张巨大的洛杉矶地图上,然后开始安排拍摄工作。

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因此无需在大量照片之中筛选。我们很快便做好实体模型,这样就知道缺少什么,以及有什么依然需要改进。我们就这样进行了好几年,等到 2008 年,我们逐步将各种建筑分门归类,然后意识到,我们眼前的种类过于繁杂,这样下去没完没了,一辈子都整理不完。有些部分比其他部分记录起来难度更大,比如停车场,因为许多地方乍看之下没有典型的停车场结构,因此在最终的编辑阶段,我们按照主观感受做了取舍。我们把目标定位于我们眼中洛杉矶的精华所在,希望借此展现这座城市的现状,而非上世纪 50 年代的缩影,或者是早已为人熟知的古奇建筑(Googies),尽管我们也很喜欢这些由来已久的建筑风格。

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每看完一部分,都会对“洛杉矶风格”产生全新的感受,但我始终无法选出一个我心目中最典型的洛杉矶风格。你们心目中有明确的选择吗?

对我们来说也一直在变化,确实需要将整本书都考虑进去。

这个项目让我不由得想起 Denise Scott Brown 和 Robert Venturi 在为经典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做研究时顺便拍摄的一系列以拉斯维加斯独特建筑环境为主题的照片。当你们付出如此之多的精力去拍摄一个城市的建筑类型时,灵感是来自何处呢?

是的,那本书为许多建筑师带来了灵感,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对美国建筑师特别关注。但我们最直接的灵感来源是 Ed Ruscha 以及 Hilla Becher 与 Bernd Becher 夫妇的作品。

在你看来,洛杉矶在未来 40 年间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到时的人们又会如何看待这本书呢?

洛杉矶必须不断在以下三种元素间找到平衡:绿化空间(私人花园和公共花园,还有人行道上的树木等等)、汽车空间(街道、高速公路和停车场)以及建筑空间。40 年后,这座城市的建筑会更高更密集,应该能缓解汽车拥堵的情况,但对绿化空间则没有益处,因为按照当下的都市主义规则来看,人们大可以在花园里再建一栋楼。

你们在抵达和离开洛杉矶之前,对这座城市先后有着什么样的印象?

在洛杉矶生活,每天不管去哪里都要以车代步,这也让我们得以融入都市生活的节奏之中。我们还在洛杉矶有了第一个孩子。更重要的是,洛杉矶生活让我们真正接触到了属于美国的文化。

Wes Del Val 是一位编辑兼作家,生活在美国纽约。

  • 采访: Wes Del Val
  • 相关图片提供: ©Caroline & Cyril Desroche
  • 翻译: January Yang
  • 日期: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