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 OST

6 位作家分享心目中的最佳电影原声音乐:从《侏罗纪公园》的弦乐配曲、Michael Mann 的合成器配乐,到 Babyface 的 R&B

  • 文字: Phil Chang、Kristen Yoonsoo Kim、Vivien Lee、Nicolas Rapold、Ross Scarano、Sam Reiss
  • 制图: Tobin Reid

一幅标志性的图像足以改变人生,会促使人去追寻某种发型、某种装扮,或者是一座城、一支烟乃至一个暗恋对象。不过,让影像转化为情绪的过程离不开声音的作用,是声音把我们看到的内容经由情感 —— 无论是欲望、渴望、愤怒还是敬畏 —— 化为现实。我们永远无法把电影史上那些广受尊敬的场景与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分割开来。试想一部没有 Ennio Morricone 的鼓点的西部片、没有 Wendy Carlos 的合成器音乐的《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或是没有响起《紫雨》(“Purple Rain”)的《紫雨》(Purple Rain)。本期文章中,将有 6 位作家与我们分享他们各自喜爱且难以忘怀的电影背景音乐、歌曲与场景。

《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 年),Steven Spielberg 导演

几年以前,我置身于朋友位于美国洛杉矶圣塔莫尼卡(Santa Monica)的公寓,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洛杉矶度过的暑假,与成年以后来洛杉矶出差之间,竟然隔了十多年之久。我们正计划外出用餐,目的地的餐厅位于即将进行整修的世纪城韦斯特菲尔德购物中心(Century City Westfield)。“世纪城”三个字触动了我的记忆,让我想起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仍是孩子的自己是如何央求父母带我们去一家叫作“Dive!”的餐厅。那家新奇的餐厅的店主,正是现场特效与航海爱好者 Steven Spielberg 与曾经的梦工厂动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EO Jeffrey Katzenberg。这些如今显得如梦如幻的经历让我浮想联翩,甚至不禁问自己:早已长大成人的我,是否还会对这样的场所产生堪比当年的热情?

我向朋友打招呼,对他们说我得去参观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s)。好在,我的朋友也同样喜欢主题公园。其实,我真正想重游的景点只有一个:《侏罗纪公园》水上探险(Jurassic Park River Adventure Ride)。我一直都很喜欢技术型电影(比如《深海狂鲨》《怪形》《异型》与《深海圆疑》等等),1993 年公映的《侏罗纪公园》无疑是这一类影片中的佼佼者,故事讲述了在偏远地区悉心运营的公司运作模式出现了问题后发生的种种事情。由此可以想见,1996 年时,年仅 10 岁的我在《侏罗纪公园》游乐设施落成当年前去游览环球影城,会有多痴狂。反正,当时的我在乘坐之后认为,《侏罗纪公园》里的世界真实存在:我能感受到大门口火炬的热浪,听见电栅栏开合时劈啪作响的电流声;我打开过侧面印有 InGen 标志的板条箱,穿越过体积堪比 SUV 的远古蕨类植物,还在礼品店里品尝过仿佛径直来自电影的绿色果冻。

当年,我在慌慌张张地跟随蜿蜒的队伍一起等待乘船时,发现自己内心既敬畏又恐惧,而这也正是 John Williams 在这部电影的配乐中,以极具开创性又无可挑剔的手法呈现的情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Theme from Jurassic Park》与《Journey to the Island》这两首。等到我们躲过霸王龙从水坝外墙跳下发起的伏击,湿漉漉地下了船,我旁边的人对我说,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小孩会说那么多脏话,而且,他们也很感激我告诉他们每一只恐龙的名字,以及设施中与电影对应的每一个场景。

大家现在想必都已经知道,《侏罗纪公园》水上探险里的一切都是假的,各种道具也都不再牢固,需要重新上漆。设施内的植物非常稀疏,礼品店也大多在出售其他电影里的周边。行程接近尾声时的“跌落”产生的刺激感都比不上驾车驶过一道减速带。可是,每当我们听到散落在等候区的岩石背后的音箱中传来《Theme from Jurassic Park》与《Journey to the Island》略显哀伤的头几个小节,眼前所有的衰败景象便会被一扫而空。我们瞬间便被带回到 1993 年观看《侏罗纪公园》时的情景里:我们瞪大双眼看着格兰特博士(Dr. Grant)与萨特勒博士(Dr. Sattler)爬出吉普牧马人(Jeep Wrangler),在努布拉岛(Isla Nublar)的山丘顶上柔和的背光处,第一次亲眼看到正在呼吸的活生生的腕龙。年仅七岁的我当时在香港的电影院里牢牢地被电影吸引住了。我听着背景音乐里的弦乐转换为号角声,大脑中的神经系统却对这种略带刺痛的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可自那以后,每当我遇到气势恢宏又令我屏气慑息的事物,脑海中都会悄然响起这段无与伦比的配乐。这也成了我的同学用冰淇淋做交换,让我在他们的笔记本封面上画下霸王龙头骨轮廓的原因(那个时候,在滑板上画 LOGO 尚未流行起来)。这也是我说服初中乐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去向指导老师反映,我们在秋季演奏会上唯一想要演奏的曲目,就是《Theme from Jurassic Park》及 / 或《Journey to the Island》。

John Williams 对电影事业做出过众多不可或缺的贡献,而且,也正是他为《侏罗纪公园》创作的配乐,让这部影片成为经典。《Theme from Jurassic Park》与《Journey to the Island》在这张本就已经光彩夺目的原声音乐专辑之中,犹如两颗闪闪发光的稀世珠宝。人们早就已经用数十篇文章就这两首歌曲对我们爬行动物般的大脑产生的影响做过无数解释。可是,就我而言,我不过是一直心怀感激,身处在如今这样因为讽刺性的陈旧表达而逐渐僵化的时代,正是这两首配乐始终提醒着我,我们之所以要用心讲述故事,就是要唤起这种真情实感。

谢谢你,John Williams。

Phil Chang 是在纽约发展的独立创意总监兼品牌策略顾问。他拥有丰富的跨领域项目经验,客户与合作伙伴包括 Apple、Nike、Netflix、Calvin Klein、SSENSE、Bottega Veneta、adidas、Samsung、HBO、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Dropbox、ESPN、A24、Arc’teryx 等各行业的知名公司与机构。

《待到梦醒时分》(Waiting to Exhale,1995 年),Forest Whitaker 导演

美国诗人 Clarissa Pinkola Estes 在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与狼共奔的女人》(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中探讨了各种女性类型,写道:“吸气是开始,一如呼气是结束。唯一需要相信的是,有结束便会有新的开始。”Forest Whitaker 的电影《待到梦醒时分》讲述了四个朋友(少女、女王、情人、母亲)都“屏住呼吸”,直到有一天,她们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才松了一口气。Savannah Jackson(Whitney Houston 饰演)爱上了一位已婚男子;Robin Stokes(Lela Rochon 饰演)放不下前男友;Bernadine Harris(Angela Bassett 饰演)的丈夫为了一个白人女子离开了她;Gloria Matthews(Loretta Devin 饰演)的孩子的父亲是同性恋。影片展现了上世纪 90 年代那种靓丽又色彩丰富的女性形象(栗色挑染、棕色口红、可可色睡衣),电影中,由 Babyface 制作的配乐也尤为令人难忘,电影中的一首首情歌唱出了四位黑人女性在一言难尽的单身生活中摸索的内心世界。

我钟爱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配乐,还在于其多元的主题中远不止有爱情。影片让我们见证了女性主人公的蜕变,看到她们获得治愈的源泉(辛苦一天后给彼此打一通电话,在家里跟随美国著名 R&B 女子组合 TLC 的音乐舞动,听深夜电台节目,独自一人走进忙碌的房间,或是单纯因为播放着 Brandy 的音乐而感觉又自信一点)。电影集结了 Toni Braxton、Mary J. Blige、Aretha Franklin、Brandy、Chaka Khan、Sonja Marie 等诸多才华横溢的黑人女性 R&B 音乐人的作品,她们的歌曲在影片中生动地诠释了每个角色的真挚情感及心路历程,尤其是她们各自的愤怒、奉献、失望与克服困境的力量,以及她们的成长与转变,和彼此之间的友情。这部电影的配乐堪称一份“我不会放弃爱情”主题的完美歌单,引人深思又饱含着情感,歌曲之间流畅地相互衔接,让人不禁在听过之后发出深深的叹息,随之沉溺。这是适合在初次约会时播放的背景音乐,也适合在刚刚分手以后在美发沙龙里聆听,任凭音乐牵引出万千思绪。就像 Whitney Houston 说的那样:“为什么要写这些歌?因为这些音乐让人们愿意去相信,去拥抱梦想。”

Vivien Lee 是一位常驻纽约与首尔的作家兼 DJ。她的作品刊载于《New York Magazine》、《Document Journal》、《Observer》及其他一些媒体上。

《盗贼》(Thief,1980 年),Michael Mann 导演

合成器发出的声音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我一直对此感到震惊。无需吹奏,不用击打或者拉奏,音乐仍旧源源不断。这像是在乐曲当中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念,与之最接近的就是教堂风琴的演奏,琴声永恒回荡。美国导演 Michael Mann 执导的《盗贼》就是以这样的和弦拉开帷幕的,音乐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芝加哥的街头,一伙盗窃组织开始了他们的行动。其中一个人坐在装有警务扫描仪的车上,另一个在给大楼的警报器重新接线,而这场行动的策划者 Frank(James Caan 饰演)则用一个 200 磅重的钻具进入了小镇。当 Frank 破坏钢铁结构时,乐声转为断奏音符,在电吉他即兴演奏出的雷击中舞动不断。Frank 进入保险箱后,重击的鼓点声弱了下来。当一行人驱车逃走时,高音又重回旋律,暗示着几小时后天边即将出现黎明的第一道亮光。他们锁好战利品,随后各奔东西。安全了。

《Diamond Diary》是《盗贼》的原声音乐中的三段主旋律之一,由德国乐队 Tangerine Dream 担纲制作。这个乐队在合成器作曲领域数一数二,他们还曾制作了 William Friedkin 执导的影片《千惊万险》(Sorcerer)的原声,以及影片《乖仔也疯狂》(Risky Business)中梦中的地铁场景的配乐。现在看来,他们的音乐与 Michael Mann 突出工业化风格的制作手法十分契合,简直是为他量身打造的。先是突飞猛进,之后悬而不决 —— 这首原声曲目描绘了城中大盗置身于肮脏黑帮与腐败警察之间,自身持有一种难以明确定义的职业道德和荣誉准则。这段音乐与片中主角 Frank 的职业乃至影片中的城市的样貌,都浑然一体。

尽管 Tangerine Dream 乐队制作的音乐在一部描绘蓝调之都芝加哥的电影中,并没有太大的识别度,但 Michael Mann 还是采纳了他们的作品。(不过,当 Caan 与 Tuesday Weld 在酒吧相遇时,还是响起了具有芝加哥近北区特色的乐曲,Mighty Joe Young 的作品《Turning Point》的现场演奏版。听到这首歌,大家便会不由自主地跟随节奏摇摆。)不过,Tangerine Dream 的大型合成器音乐自有一股新颖的主导力,这与那些轻巧的合成器音乐完全不同,后者在上世纪 80 年代逐渐演失去新鲜感(比如电影《比弗利山超级警察》中的歌曲《Axel F》)。Tangerine Dream 作品中的厚重质感至今仍然令我着迷。难以想象,这些音乐是经由人为“演奏”而成的,它更像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所发出的声响。

这些合成器所发出的厚重声音中,含有一种隐约的尖利,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否出于 Mann 的本意。是的,这种声音可以演绎出彻骨的寒冷、坚硬乃至金属般的质感。然而人们可以关掉电源,扔掉开关。《盗贼》临近结尾时,当 Frank 炸掉自己的房子,开始追捕他的黑帮老大,一阵 Pink Floyd 式的电吉他声骤然扬起(演奏者并非 Tangerine Dream)。这场戏可以解读成一个有犯罪前科的人带有虚无主义色彩的逃离计划,不过,音乐终究说明了一切。由 Tangerine Dream构建的宏伟视角已然分崩离析,那些永恒的和弦也无迹可寻,平凡的日子回来了,一切又恢复如常。

Nicolas Rapold 是一名来自纽约的编辑兼作家。他的作品时常出现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并且曾在《Artforum》、《Reverse Shot》等杂志刊出。他从 2016 年起便一直担任《Film Comment》杂志的主编和播客主持人。

禁忌(Tabu,2012 年),Miguel Gomes 导演

多年来,葡萄牙导演 Miguel Gomes 的电影及其原声音乐陪伴我度过好几个悲伤的圣诞节。记得 2015 年 12 月,我一个人在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花了六个小时看完 Gomes 的旷世杰作 ——《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s)三部曲。接着又一边听着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配乐《Perfidia》的各种版本,一边在寒冷的上西区闲晃。即使电影早已散场,我还是会播放原声音乐,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之中,直到这无声的折磨开始变得浪漫。

早在更多年前,2012 年出品的电影《禁忌》就曾震慑我的心神,让我久久不能自已。Gomes 的这部黑白剧情片跨越两个不同的时代,电影通过有关非洲殖民主义的故事,表达了对葡萄牙政治现况的反省,其中,也同时融入了亲密又迷人的个人回忆。那是我看过最浪漫的电影之一。在电影的后半部,叙事者 Gian Luca(Gomes 为其配音,并由出奇俊美的 Carloto Cotta 饰演)想起他在上世纪 60 年代曾与一位名叫 Aurora 的已婚女子陷入热恋。这些倒叙片段没有对话,伴随旁白出现的,只有自然环境的窸窣,以及扣人心弦的改编版经典老歌,这与奢华、情色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反而更加相得益彰。The Ronettes 的《Be My Baby》的西班牙语版(Les Surfs 的《Tu Serás Mi Baby》)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每次出现的时候,都有不同的角色在荧幕上大哭,而我也跟着他们一起泪连连。

不过,我有史以来最喜欢的翻唱歌曲是这两首:其中之一,是 Ramones 乐团翻唱的 The Ronettes 组合的《Be My Baby》。Gomes 并没有将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而是变成了表演的一部分。Gian Luca 的乐团在一个泳池派对演绎这首歌,主唱 Mário 则只是对着口型假唱。那一幕的氛围既怪异又有种穿越感(雷蒙斯乐团是在 1980 年翻唱这首歌的)。尽管 Gian Luca 并没有亲自演唱,歌词的前几句却进一步揭示出他与 Aurora 之间 —— 在上一幕中刚刚展现过的 —— 极为性感又充满禁忌的亲密接触,只是现在平添了几分痛苦的渴望:“我是否跟你说过 / 碰触你的感觉有多美好 / 无法用言语形容。”

Kristen Yoonsoo Kim 出生于韩国,是一名定居纽约的影评人,作品可见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夜惊魂》(Judgement Night,1993 年),Stephen Hopkins 导演

电影行业中最值得赞扬的地方之一(或者没有“之一”)应该是它所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每次拍摄一部电影,便会制造无数岗位。照明电工负责设置灯光,场务助理负责处理杂务;还有各种副手、技工、场工组长与制图师,以及提供餐饮服务的人员。工作人员如果在某个片场表现优异,就有机会参与别的制作,借此升到更高的职位或者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面对如今日渐萎靡的工作市场,有工会支持的电影片场算是少数能够让人发挥所长的好去处。其中,音乐总监这个职位尤为名副其实。上世纪 90 年代,来自印第安纳州的 Happy Walters 刚从大学毕业,便开始为一部由 Emilio Estevez 主演的动作烂片担任音乐总监,结果,他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类型。

《夜惊魂》的电影原声音乐是在 Walters 的监制之下,由众多人士协力完成的。随着时代潮流变迁,配乐逐渐超越电影本身,犹如陪衬的绿叶摇身一变成为主角,像是从真人综艺节目诞生的迷因或是精美的博物馆明信片。这部电影跟警察有关 —— 我不是很确定 —— 而众多饶舌歌手、摇滚乐团以相同的主题为原声音乐写歌。乐团阵容从知名天团、独立硬派到默默无闻的小咖皆有,饶舌乐的选择也是不分人气高低、出道时间长短、单人还是团体。这张专辑好听不好听呢?很难说,但其中确实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不仅经得起时间考验,还为饶舌摇滚、新金属乃至其他各种派别的音乐接下来十年的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在《夜惊魂》出现之前,这种音乐类型已经崭露过头角:比如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乐团的一张专辑、其他乐团的几首合作 歌曲。《夜惊魂》出现之后,终于使其有了明确的地位。

几年前,《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曾为这张专辑做过一篇口述历史纪录,内容有如政治人物的竞选内幕,充满了各种替罪羊与尔虞我诈。各种音乐人被团团围住,他们各自有了经纪人,也赚了大钱。不过,在发展迅速的饶舌乐界,这些来自 1993 年的音乐听起来既迷人又遥远。打头阵的是 Helmet-House of Pain 的一首工业音乐曲风的歌曲;Ice-T 和 Run DMC 在各自的曲目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叫嚣,却非常对味;Cypress Hill 则出现了两次。有些曲目听起来像某些加州青春高校电影的开场配乐。整张专辑到处都是偷梁换柱的痕迹,仿佛是用各种音乐制作技巧去为饶舌乐架设舞台。

另一方面,这张专辑的制作过程诚实地记录了一个平等开放的时代,艺术家可以尽情玩耍、创造,看看哪些尝试会造成深远的影响,而有些也确实成功了。Walters 后来去经营 Korn 和 Incubus 两个乐团,随后又创立了奥兹音乐节(Ozzfest)。Ice-T 也开始为金属乐团献唱,到现在仍然维持着这段合作关系。Walters 接着又监制了一个实验性的合作计划,也就是电影《闪灵悍将》(Spawn)的原声带。这一次,他又尝试将金属乐与电子乐融合在一起,创作的成果可谓是上一张专辑的续篇。

Sam Reiss 为《GQ》杂志撰写有关古着的新闻通讯,他还在 Invers.com 撰写有关举重与营养的专栏,同时也为《GQ Style》、ESPN 及其他刊物撰写关于家具、设计等各种主题的文章。

《月光男孩》(Moonlight,2016 年),Barry Jenkins 导演

南方嘻哈音乐一直以来都受到新闻媒体的漠视,而在众多电影之中,用心的呈现就更加少了。例外还是存在,但为数不懂:Cash Money Records 推出的电影《蛊惑纽奥良》(Baller Blockin,2000 年)讲述的是发生在纽奥良的犯罪故事,影片也使歌曲《Project Bitch》一炮而红。电影《川流熙攘》(Hustle & Flow,2005 年)中便出现了来自孟菲斯的传奇乐团 Three 6 Mafia 的原创歌曲,而嘻哈组合 OutKast 参与的电影《黑磨坊》(Idlewild,2006 年)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如果没有南方说唱音乐的崛起,嘻哈乐也不会成为当代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这是你在大型电影院里学不到的真相。

在《月光男孩》的第一个画面出现之前,Barry Jenkins 执导的这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已悄悄地向知情的观众透露线索。首先,刷过耳朵的是浪潮拍打海岸的声音,接着是 Boris Gardiner 的歌声,他唱着:“每一个黑鬼都是一颗明星。”天啊,你可能会想,这个故事的背影明明在佛罗里达州,却还要从南方以外的地方寻求灵感,来为自身的艺术价值背书。然而,要是你重看一遍《月光男孩》并放大音量,你会听到 Gardiner 的声音发生了细微却饱含深意的变化:他的声音被减速了。

DJ Screw 的传奇事迹无论经过多少人重述都不会失色。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得州休斯敦,Robert Earl Davis, Jr.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演风格。他透过放慢唱片的节奏,同时切碎、重复播放某些片段,从此永远改写音乐史,开创无限的可能性。利用两台唱盘上的音调控制和交叉淡化效果,Davis 为朋友制作混音歌曲,其中包含本地艺人的即兴说唱,以及经过“切碎和减速”处理的热门专辑。这些录音带听起来清新脱俗,而且富有对社群的爱。另一方面,Davis 也证明了,当你跟亲密好友聚集在一个房间、轮流进行创作,最终的成果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今年初,一首 24 分钟长的歌曲《So Tired of Ballin》重新流行起来,因为其中包含由 George Floyd 所唱的歌词。)城里愈来愈多人想要购买 Davis 自制的录音带,甚至以 Screw Tape 称呼它们。Davis 起先都是在家里贩售这些录音带,一直到 1998 年,他才开店专门出售自己的音乐。两年之后,他因为摄入过量可待因而死去。

尽管不是首开先例的电影,但《月光男孩》确实是第一部在原声带中使用“切碎和减速”技巧的主流院线电影。开场配乐结束后,观众要等到电影的第三幕才能体会到那种声音的真实韵味。镜头里,住在亚特兰大州的主角 Chiron 驾驶着一台座椅低矮的 Cutlass Supreme,嘴里的金牙闪烁,坚实的肌肉线条展露无遗。他在夜间听着“切碎和减速”的音乐开车兜风,那感觉好极了 —— 车身在转角处缓慢漂移,街灯散发出水汪汪的黄光,与喇叭放送出的悠闲歌声融为一体。时间扩散开来,车头灯的柔和光束与仪表板的冷芒互相辉映,整个世界被鬼魅的气息笼罩。Chiron 一边听着 Erykah Badu 的《Tyrone》,一边穿越住家停车场。放在前方的皇冠闪闪发光,却不曾因为 Chiron 动作而移动分毫。他不疾不徐地开着。“吃下我的药,为我付帐 / 我来向你证明自己最真实的心意。”Badu 的歌声经过 DJ Screw 的原创混音,变得如蜜糖般甜美。(他时常在混音中放入 R&B 歌曲以制造出惊艳的效果。)之后,Chiron 又在 Jidenna 的混音版《Classic Man》的陪伴之下,回到了迈阿密。

这些场景都很短暂、不显眼,功力不够深厚的导演可能会过度装饰这些时刻,洋洋自得地在配乐中放入个人色彩。(在 Jenkins 引荐之前,作曲家 Nicholas Britell 从来没听过“切碎和减速”的音乐。)不过,Jenkins 也十分谨慎地拿捏这类配乐的用量,毕竟对电影角色来说,“切碎和减速”只是生命发出的其中一种声音罢了。

Ross Scarano 是一名作家兼编辑,现居布鲁克林。

  • 文字: Phil Chang、Kristen Yoonsoo Kim、Vivien Lee、Nicolas Rapold、Ross Scarano、Sam Reiss
  • 制图: Tobin Reid
  • 翻译: January Yang、Pin-I Chu
  • 日期: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