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NBA 回归

Nathaniel Friedman 为你解说联盟复赛的复杂意义

  • 文字: Nathaniel Friedman
  • 制图: Sierra Datri

“势不可挡”与“势在必行”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势不可挡”是用来形容胜利、突破限制与困境的决断行动。“势不可挡”的状况之所以能激励人心,是因为其成功机率微乎其微,必须跨越现实、理想或野心之间的鸿沟才能达成。“势不可挡”从来不会令人失望。而且,我们愈期待它发生,它发生的次数就愈频繁 —— 效果也愈令人惊叹。

“势在必行”形容的则是截然不同的情景。不通人情、僵硬、官僚,没有人喜欢也无法尽情投入。“势在必行”指的是非做不可的事。因为没有人想要如此,却又想不出别的办法,只能不带情绪地顺水推舟。

NBA 开始计划恢复 2019-20 赛季时,原本应该是以成就一场“势不可挡”的浩大回归为目标。那时疫情已经重创某些地区不过却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流行趋势 ,可是所有人不知为何 —— 非常乐观地 —— 认为疫情即将消退(这跟认为病毒本来就不存在的说法有所区别)。NBA 想要率先回归正常运作,展现强大的复原力 ——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站起来。一切都跟以前一样,从如斯困境中复赛会特别具有意义。

现在回顾起来,NBA 的“重启”(这个错误的用语挥之不去)本来就无法以正常的方式进行。怎么可能呢?即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新冠病毒疫情仍然会影响到每一个细节的规划。赛程会被缩短,而且所有赛事必须在同一个中立的地点举行,因此他们选中了奥兰多迪士尼世界(Disney World)作为赛场。此外,观众席不会有球迷,球员必须定期接受病毒检测,并且居住在所谓的“泡泡”中长达数月。后来很快地,事实证明大家误判了“泡泡”的安全性。这个不祥的名字就像 70 年代的科幻惊悚片标题,而看过此片的观众全都心灵受创、永生难忘。

现在回顾起来,NBA 的「重启」本来就无法以正常的方式进行。

随着这些复赛资讯流出,舆论从单纯论述 NBA 的强势回归,转而为此举赋予拯救大众脱离现况的崇高意义,期盼他们能为渴望生活恢复常态的人们带来一丝慰借。尽管比赛进行的方式变了,但是球场上的战况会是前所未见的精彩。从今以后,篮球比赛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娱乐,还可作为鼓舞人心的精神象征。

接着,事态急转直下,佛罗里达州的感染人数暴涨,将“泡泡”设置于奥兰多变成不明智、风险极高的决定。结果,各种令人忧心的情况纷纷成真。因为迪士尼和联盟的员工每天进进出出,所以病毒其实非常容易渗入“泡泡”。病毒检测实施后,球队开始流失球员。当休斯敦火箭队(Houston Rockets)的后场球星 James Harden、Russell Westbrook 被检测出阳性反应时,联盟不得不认真考虑在维持球赛可看性的前提下,他们究竟可以牺牲多少明星球员。

这个“泡泡”的意义从一种力量的展示降级至怀旧的娱乐,现在看起来更像是逃避现实的渠道,而且不仅仅是因为“泡泡”的周围正惨遭疫情侵袭。今年夏天的 Black Lives Matter 抗议运动曾经一度是和疫情不相上下的热门焦点。六月底的时候, 包括 Kyrie Irving、Avery Bradley、Dwight Howard、Lou Willams 在内的一群球员强烈声明,复赛不但不安全,还会分散大众对这一场极为重要的抗议的注意力。Howard 甚至几乎要把“泡泡”内艰难的工作条件怪在篮球运动本身的种族问题上。

这场争议很快就被悄悄地平息了。NBA 球员工会同意按照原本的计划复赛,附加条件是球员有权选择不出赛(但他们会因此损失大量薪资)。“詹皇” LeBron James 也适时提议“泡泡”可以提供让球员发表政治看法的“平台”。因此,在联盟宣布将在场边墙面漆上“Black Lives Matter”的字样、球员可以在他们的球衣背面发表“支持社会公义的标语”之后,大多数的反对意见随之消失。如果真要持续反对复赛,人们的确可以质疑 NBA 只让球员选择他们核准过的球衣“标语”,是否缺乏正当性 —— 不过,当时只有共和党参议员 Josh Hawley 趁机跳出来指责联盟仇视警察、巴结中国。

接下来,复赛变得“势在必行”,尽管处理方式有失妥当,一路上遇到的重重阻碍最终都毫不费力地被排除了。然而,在剥除所有崇高的意图、见识过联盟不顾一切的坚持后,我们终于看清复赛的真正意图。不容跨越的底线终究不容跨越。NBA 是一门生意,所以如果赛季无法恢复,联盟、联盟旗下品牌、球员都要承受严重的经济亏损。电视转播费用是 NBA 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没有球赛可以转播的话,联盟就无法履行合约。这会对联盟的整体营收造成巨大的冲击,导致雇主付给球队的薪资总和上限缩减(超出此上限会有罚款),进而促使球队重新分配球员的薪资,因此有些球员的薪资可能会被大幅调降。在 NBA 现有的制度下,没有人可以接受这样的惨剧发生。

所以打从一开始,复赛就是“势在必行”,最终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美化此意图。如今要我用不带任何嘲讽的眼光观赛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无论如何,NBA 明天就要回来了,会看的人还是会看,现实就是如此无奈。疫情的终结之日遥遥无期,大众因此感到孤单、沮丧、意志消沉,他们渴望任何能够转移注意力的事物。而且,他们几乎完全不在乎自己在看什么,单纯把看球赛当作一种保持理智的应对机制,所以他们强迫自己忘却渴望、追求理想的感觉。就像有时候吃东西并不是出于饥饿或食欲,而是因为不吃的话会死。我们观看运动赛事已经不是为了享乐,甚至谈不上什么喜爱,我们只是想要紧紧抓住这一点生存的动力。

一想到看篮球比赛即将变成一件别无选择、内容也毫无特别之处的事情,让我感到前途黯淡。你总是希望自己在乎的事物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一旦喜欢的事物可以轻易被取代,它仿佛就失去了某种价值。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也许其实是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或许,NBA 球赛的“平庸化”最令我恐惧的地方在于,我在这个体制中作为一个观众的角色变得更加渺小,因而也失去了某一部份的自我。如果你认同“人如其食”的消费模式,那么大家都被迫食用相同“内容”、不去思考这些食物的口味有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时,这种消费就违反了初衷:我们消费目的是为了区分彼此、树立个人独有的风格。

不过,这一切有可能只是“我”的问题。只要谈及运动比赛,我向来奉行个人主义,甚至到了唯我独尊的境地。我向来擅长研发自己的一套创见,寻找特殊的诠释观点,纯粹根据个人的兴趣决定需要在意的事物。这种消费运动的方式让我获益匪浅,为我大半人生带来无穷乐趣,而且基本上我的事业正是透过这奇特的嗜好打造出来的。但是,我发现这样的思考模式有其限制,有时我会因此感到孤单、困惑。如果一项运动只为你存在,也只能透过你存在,那么它还是真的吗?

答案是,运动比赛是再真实不过的存在,从其带来的社群凝聚力即可得到证明。消费同样的事物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因为“同质性”就算无法和“团结”划上等号,至少已经十分相近的替代品。尽管有人总爱以狭隘的规范定义运动粉丝 —— 你只能完全投入,否则看都不要看 —— 运动比赛持久不衰的魅力仍旧源自于其普及率。比起那些爱钻牛角尖、坚持用封闭社群内的特殊用语来互相沟通的专业粉丝,业余粉丝和一般人消费运动的方式更为接近。正因为对这项运动的本质缺乏深层的理解,立即引起你共鸣的通常是赛场上群体展示出的专注和热情。终极而言,这些就是运动赛事能够吸引大众的特点。

尽管有人总爱以狭隘的规范定义运动粉丝 —— 你只能完全投入,否则看都不要看 —— 运动比赛持久不衰的魅力仍旧源自于其普及率。

换个角度来看,也许 NBA 复赛并不会像我预想的那般平淡无力。新的观赛方式只是突显了人们对社群的迫切需要。知道所有人都跟你一样、大家都在经历相同的心情和遭遇,这份认知可以为你带来慰借和勇气。“势在必行”的复赛的确欠缺魅力,但仍然有观看的价值。尽管我们大概都已被生活压垮,无力提供具体的个人见解或诠释,这并不代表我们完全放弃了。运动比赛本身的内容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意义。

从最基本的原则出发 —— 观看相同的内容可以凝聚共识 —— 我们能够讨论的主题不限于运动比赛的范畴。这个原则不只帮助我们面对疫情造成的压力,还为 Black Lives Matter 运动带来了广大的回响。这波抗议运动提出的议题其实一点都不新颖,但是却引发前所未见的公民力量,而唯一能够解释这种转变的是信念:大家都相信“有东西”必须要改变。今年我们第一次看到警察对着(白人)抗议者怒吼的视频,这是非常新鲜的案例。另一方面,以往也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会关注这类视频。值得注意的是,观看的方式改变了关注的焦点,人们会想要看这些画面是因为他们知道全世界的人都在跟他们一起观看。

当个人生活失去秩序,观看这个行为让我们能携手一起找到立足之地。共享经验能够为个人带来安慰,以在群体中找到归属。当一个社会不再鼓励追求个人幸福 —— 以现况而言,我们是完全朝着反方向走 —— 我们不得不开始以追求公众福祉的观点看待事物、做决定。目前,我们必须同意观看的方式比观看的内容本身有意义,而这一切最终都会结束,我们会回到过往自由做自己的日子。希望彼时我们至少会记得在这段时光里,我们曾经专注地寻找彼此的相似之处;而且从某些层面来说,这段时光中虽然发生了很多非比寻常的现象,却也让我们变得更好。

我曾经认为自己作为篮球粉丝的处事方式非常开放自由,然而,在这个孤独已成常态的特殊时期,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误解了什么,以往独来独往的追赛方式是否走到了尽头。如果,即使在正常的情况下,运动消费从来都不是只有“坚持个人特色”和“融入群体”这两个选项,而是必须承认没有集体认同的支持,个人就不会有平台可以彰显自己的特色,难不成我的粉丝身份其实是先融入社群,然后才从中脱颖而出的?多年来追逐职业篮球的经验是否让我变得愈来愈不像自己,而是成为更大的粉丝圈的一分子?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停止假装一切如常,也不能急于回归正常,否则复赛只会令我们失望。提醒我们认清现实也许就是篮球比赛此刻的最佳效用。

Nathaniel Friedman 是“FreeDarko”网站创办人,并且曾经担任《Victory Journal》杂志编辑。

  • 文字: Nathaniel Friedman
  • 制图: Sierra Datri
  • 翻译: Pin-I Chu
  • 日期: 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