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ig Green 的怪奇物语
听英国小众设计师、adidas 合作者谈论制服、往日幽灵以及如何拥抱掣肘
- 采访: Max Lakin
- 摄影: Jack Davison / 人物肖像, Amy Gwatkin / 幕后故事 , Dan Tobin Smith / 产品宣传片

自 2013 年推出首个时装系列以来,Craig Green 就开始对柔软的触感展开各种想象。他设计中雕塑般的结构早已被视为伦敦新学派时尚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可以充当心灵的盔甲,吸收负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同理心。人们往往将 Green 的同名品牌与男装联系在一起,但他打造的形象 —— 与无性别主义者相比还要更胜一筹 —— 简直就是在重新构造身体本身,没有固定形状的廓形激发大家重新审视身体占据空间的概念,还为我们在这个叫人心神不宁的世界里移动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33 岁的 Green 在伦敦北部长大,他聊起工作时语调柔和,丝毫看不出工作中的那股冲劲。他的设计透着些许惆怅,衣服上装点着可调节的饰带,彰显出实用性与装饰性之间的平衡,不管是防水布做的工装外套,还是塑料衬里的羊毛直筒裙,都呈现出一种坚不可摧又弱不禁风的模样。如此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前去观看他第一场时装秀的人们在散发抑郁气质的单色禁欲主义服饰队列面前,都不禁留下了眼泪。Green 经常提到“传统”,尽管这种沉稳气质并不会轻易出现在他设计的服饰之中 —— 常言说得好,要打破规则,首先得充分了解规则。他拒绝将自己的服饰归为某一特定人群的专属,因此,不管是在多佛街市场(Dover Street Market)井然有序的活动里,还是在街头服饰的爱好者中,都能找到拥趸。
今年,Green 首次与 adidas 携手合作,这也成为他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也最高调的项目。他最先打造的两款鞋履 Kontuur I 与 Kontuur II 以大家早已熟悉的 adidas 的廓形为基础进行了改造,在视觉上使鞋履的不透光性变得更加显著。接下来推出的系列被称为 Polta Akh II,该系列的鞋履则在这种突破维度的特质中更上一层楼,用带有透明感的层叠式色块覆盖住 adidas 的经典款运动鞋,为其平添了几分运动鞋通常欠缺的天马行空式的浪漫色彩,Green 将这一设计形容为与“往日幽灵”谈心。

Max Lakin
Craig Green
你是怎么想到要做 adidas Originals by CRAIG GREEN 这个项目的?
我们是在一年前开始讨论这个计划的。我从一开始便对这次合作机会感到十分兴奋,因为我从小就熟悉 adidas 这个品牌,对它充满了崇敬之情。
你之前想到过会参与如此高调且备受瞩目的项目吗,而且还是设计运动鞋,这两件事你都是第一次尝试吧?
我想,对于任何品牌来说,鞋履产品都相当重要。我们还没有推出自己的鞋履产品线,因此,与 adidas 这样的品牌合作,近距离领略品牌的实力与深厚积累,着实让人激动。设计鞋履、设计运动鞋,这跟我们以往的 RTW 系列以及跟其他品牌的合作都不一样,让我们接触到了类型迥然不同的受众。

Kontuur I 与 Kontuur II 对 adidas 的旧款式 Kamanda 与 Ozweego 进行了重新诠释,原来的廓形对你来说有什么样的动人之处?
我们是以织物为基础的品牌,因为我钻研的就是这个,所以,我都会以织物作为出发点,尤其是在重新诠释 Kamanda 的时候。这个款式十分罕见,从鞋底到鞋边,有着 360 度全方位的纹理。设计第二款运动鞋时,我们做的像是全副武装版 Kamanda,将鞋底的纹理延伸到整个鞋面,使得整个鞋子的表面都如同鞋底一般。我们以 Ozweego 为原型设计时采用的也是这种理念,整只鞋子其实是由一整个绒面模型制作而成。填充形式的灵感则直接来自于 Ozweego 的鞋底设计。设计运动鞋其实很有难度,因为这个市场非常注重合作,而且已经有着各种版本的鞋面装饰与鞋底,不过,我们觉得这次尝试意义非凡。
以前就有设计师对这些款式重新进行诠释,设计师款运动鞋也屡见不鲜,然而,尽管这是一个合作系列,你却并没有特别着重于体现合作之下的设计。这些鞋子看起来十足是 CRAIG GREEN 的产物。
整个设计其实完全围绕织物展开。第二款是两种标志性的经典 adidas 运动鞋彼此融合的产物,仿佛是一个幽灵覆盖在另一个之上。我们将泡沫与印花莱卡层层叠加,然后在顶上覆盖了一层闪亮的透明涂层。这同样是通过模型制造而成,光是鞋面就要经过四种完全不同的制作过程。我们认为将过往的经典款式作为元素加入其中很有意思,仿佛往日幽灵。在设计这款表面拥有 Kamanda 的完整纹理的运动鞋时,我们开发了一种印染面料的工艺,将 Kamanda 的纹理直接印在面料上,因此,你能透过透明纹理看到底下的印花,简直就像鳞片一样。
你喜欢在命题之下展开创造吗?鞋子至少得有鞋子的样子,对吗?
我想,人类的脚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改变过,人们行走与站立的方式也没有真正改变过。(笑)所以,这是一个叫人感到兴奋的课题:找到设计鞋履的创新之道。专注于一种单品的设计,这种体验相当与众不同,我其实很喜欢。在命题之下寻求突破很具有挑战,有各种工艺和技术难以直接派上用场。这就像是在制作迷你版的雕塑,鞋履设计有着一种独特的厚重质感。

Kontuur 的色调尤为柔和,都是灰色、黑色与藏青色,相比之下,Polta Akh II 则有着更为丰富的色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幽灵”概念的开端。两款鞋子很不一样,因为我们同时使用了 Boston 与 Samba 的款式,我当时觉得,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同时呈现两款鞋履的元素会很有意思。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不管是什么款式,adidas 都会加上标志性的三条杠,不过,其角度或比例会根据观看的角度而产生变化,我们因此能看出两种不同的款式。第一款设计的出发点,是要制作出看起来不像运动鞋的运动鞋。鞋背面还有一条接缝,这使鞋子看起来像是用模型浇铸而成。此后,我们在设计 2020 年春夏季的运动鞋时,依然在探索模具成型的概念,还在鞋面上尝试了 3D 元素,就是在鞋面上运用的那种透明质地的纹理。
你想要探索的是什么?
在每一季与 adidas 的合作中,我们都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款式与各种不同形状的鞋底上进行创新,这很有意思。我很喜欢这种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也很喜欢和 adidas 的团队合作,他们在各种不同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积累,相当厉害,跟他们一起工作,让我感觉没有什么不可能做到的事。在第一季以及刚结束不久的 2020 年秋冬季里,我们专注于运用 adidas 的标志性款式并试图对其进行重塑,或者是改变其在人们眼中的印象,颠覆经典款式的传统形象。但现在,我们正在尝试用不同形状与不同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重新诠释原来的那些款式,推陈出新。这种探索更为抽象。
你从何处寻找灵感?
CRAIG GREEN 品牌一直以来都关注制服与功能性。我们有时会推出特别前卫的产品,有时则更为平易近人,但这些设计的出发点其实都差不多。我一直对制服这种服饰的概念充满好奇,比如说,不管这些制服是否真的具有某种功能,看起来都很实用。好比我们的夹棉工装外套,这款服饰已经成为我们的招牌。衣服上有各种带子和绳索,有一些具有实际功能,其他的则纯粹是装饰,不过,衣服上的所有这些装饰看起来都很很实用。我们常常会把玩这一类的想法及表达方式。

制服的概念十分有趣,因为其中有着某种自由,对吗?你的品牌的主打产品中已经尽致展现了这一方面,在跟 adidas 的合作中也有着充分体现。adidas 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自有一套制服般的统一性与规则。我很好奇,你是否也将其视为一种自由?
我觉得制服有时能使局面变得更加平等,增添更多包容性与民主性,因为如果大家都穿相同的衣服,我们就会更加关注人的品质而非外表。这种想法可以追溯到穿校服的日子。一年里只要有一天,当学校允许学生穿私服上学,大家就都会换上各自最好看的行头。这会使有钱人家的小孩和穷人家的小孩之间产生等级差异。人们也因此用各种方式评判他人。我们年轻时都试图通过穿着校服以外的服饰来表示叛逆。不过,我当时的学校中,有一些人在可以穿私服的时候也依然坚持穿校服。他们宁愿穿校服,也不愿意穿自己的衣服,这种统一性其实能起到保护作用。
你喜欢带有变通性的制度吗?我的意思是,其中的模棱两可之处会产生张力,而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认为这点至关重要。在设计某种产品的既定过程中允许变通,能由此获得突破。跟 adidas 的合作也是如此。我们也许在一开始推出的是极其前卫的产品。接着,我们后退一步,因为我们想要使其成为标志性的产品,然后我们又会觉得:“哦,这太简单了。”随后设计一些更加抽象的产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会出现来来回回的反复。
我感觉你的所有设计中都贯穿着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与体量及空间有关,确切来说,是与空间之中的身体乃至身体占据的空间有关。这其实是种自相矛盾的概念,你的设计试图将身体封闭住,使其朝内关闭,但与此同时,身体本身又不可避免地会占据空间。两种概念背道而驰:既要昭告自身的存在,同时又试图躲藏。
我的创意之中往往会有相互博弈的两个方面。通过这种概念设计出的产品有时特别平易近人,有时则特别奇幻。你提到的这一点其实是指我们喜欢在限制与自由之间博弈。被包裹在一定的体量之中,无论是内部的填充,还是将表面完全覆盖,都具有保护作用,其中有着某种限制性。人们即便看到相同的事物,产生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我觉得这点非常值得玩味。如果你照实表达这些产品的主旨,就不会了解大家各自持有的迥然不同的观点。在与 Moncler 的合作推出的系列中,有些人将其视为太空宇航员,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性爱玩具。这其实完全取决于大家各自的感受。(笑)我们往往试图在背道而驰的观点之间寻找落脚点。
Max Lakin 是一位记者,生活在纽约。他的作品散见于《T: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GARAGE》《The New Yorker》及其他杂志媒体。
- 采访: Max Lakin
- 摄影: Jack Davison / 人物肖像, Amy Gwatkin / 幕后故事 , Dan Tobin Smith / 产品宣传片
- 日期: 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