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堕入佩斯利花纹旋涡
从 Pashminas、Palm Angels 到 A$AP Rocky、Drake,
古老花纹俘获万千,神秘魔力席卷当下
- 文字: Tyler Watamanuk
- 翻译: Open Art Studio

在他与街头服饰相关的自传体新书《这不是一件 T 恤》(This Is Not a T-Shirt)中,设计师 Bobby Kim 回忆了其品牌 The Hundreds 在本世纪初意外大热的故事。“我们为全印花热潮所做的第一个贡献,就是一件佩斯利花纹的黑色拉链款连帽卫衣。上面重复的水滴状佩斯利印花纹案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款经典班丹纳印花方巾的图案”,Kim 写道。The Hundreds 这个当时默默无闻的品牌一夜间就卖出了总价超过十万美元的卫衣,全都因为球鞋控和街潮迷们大爱衣服上令人着迷的佩斯利印花图案。
时间快进到 2019 年秋冬,佩斯利花纹再次在高级时装界大热。从著名嘻哈歌手到篮球运动员再到打扮考究的时尚编辑身上都随处可见佩斯利印花的踪影。今年四月,Drake 坐在球场边观战时穿了一件昂贵的 Visvim外套,而 NBA 球星 James Harden 也穿了一身 Loewe 的佩斯利套装。在更小众的圈子里,备受粉丝追捧的日本品牌 Needles 推出了一身佩斯利花纹的配套衬衫与短裤;备受 Justin Bieber 和 Lil Yachty 喜爱的洛杉矶品牌 Rhude 把佩斯利图案用在了开领衫和羽绒夹克上。今春上架的Supreme 与 Clarks Originals 年度合作款则将佩斯利花纹用到了这一英国品牌的经典 Wallabee 靴上。Gucci、Palm Angels 和 Saint Laurent 的男女装系列中也都出现了佩斯里花纹的身影。
很难说清,现代人为何对佩斯利花纹着迷。乍看之下,这图案就像一团乱麻。泪滴的形状、弯弯曲曲的华丽线条、和卷翘的尾部,共同组成了变形虫般的重复涡轮图案。然而一旦你的眼睛适应了眼前的图案,美妙的混乱便开始沉静下来,这一图案精致的一面亦开始显现。佩斯利的起源要追溯到一千年以前。它的诞生地相当于今天的伊朗,以及印度与巴基斯坦边境附近的克什米尔地区。它最初被称为“buta” 或 “boteh”,意思是“花”。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最初的佩斯利花纹设计结合了造型优美的花簇和一棵柏树的图案,而它的英文名则来源于西苏格兰的佩斯利小镇。历经几个世纪,佩斯利花纹从东方传到了西方。它出现在了11 世纪时最早用细腻的 Changthangi 羊毛编织的羊绒披肩上;15 世纪,它被用于装饰 “荣誉之袍”,以彰显身份尊贵;至 18 世纪晚期,佩斯利花纹出现在了飞速流行的欧洲高级印花丝绸上。

到了 19 世纪,经济实惠的棉质印花服饰大量出现,其中就包括通常将佩斯利图案印在红色或蓝色布料上的班丹纳方巾。廉价的班丹纳方巾开始为美国牛仔、农夫,和几乎所有靠挥洒汗水讨生活的人们所穿戴。20 世纪 60 年代,佩斯利纹案因其迷幻效果的细节特征而备受嬉皮士们的喜爱;70 年代,男同性恋者们用不同颜色的手帕作为性渴望的象征暗号;到了 80 年代,印有佩斯利花纹的班丹纳方巾被帮派用来表示自己的派别。而如今,这种易于辨别的印花已经像格纹和人字纹一样成为了主流时尚圈的常见图案。
佩斯利花纹已经做好了进军高级时尚界的准备,因为它一直以来就是地位与阶级的象征。没错,3 美元一条的班丹纳棉方巾或许让这一纹案变得亲民。但眼下这一波时尚潮流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对这一印花最初形式的回归。这一次,佩斯利花纹从披肩和庄严的长袍转移到了像昂贵的运动裤和羽绒夹克这样更现代的阶级符号象征。它在Saint Laurent 的高跟鞋、Alexander Wang 的夏威夷丝绸衬衫和运动短裤以及Palm Angles 的这件保龄球衫和 Dries Van Noten 的花纹长裤上都显得怡然适所。这是一种少见的能将艺术史、街头服饰和高级时装都串联在一起的图案,犹如一场水滴和漩涡状的热梦。当代佩斯利纹案服饰讲述的,是一个将昔日的印花图案重新为今天的奢侈品消费者而打造的故事。
RTH 是一家坐落在西好莱坞,以售卖如手工制作的陶瓷和做工精细的古着牛仔等古怪商品而闻名,并备受狂热追捧的精品店。他们从 2009 年就开始制作以班丹纳方巾为灵感的佩斯利花纹托特包。这些托特包并不是只推出一次的产品,而是店家自创的经典商品。所以当 Saint Laurent 在本季推出一款与之极其相似的包时,RTH 注意到了。尽管这次设计“失误”从未在 Diet Prada 的 Instagram 账号上被曝光,但 RTH 在上月发布的一连串帖子中做出了再明确不过的表态:“Saint Laurent,不知廉耻。”在碰到像佩斯利这样历史悠久的印花纹案时,它的所有权归属并不容易裁定。但不管怎么说,似乎任何时尚潮流的兴起都免不了一场必不可少的闹剧纠纷。
Tyler Watamanuk:作家、制作人,常居纽约,文章发表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与《GQ》等报刊杂志。
- 文字: Tyler Watamanuk
- 翻译: Open Art Studio
- 日期: 201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