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ig McDean + Ben Gorham:
速度与香氛,激情与初心

摄影师与香氛品牌 Byredo 创始人畅谈多年合作与最新胶囊系列

  • 采访: Jo Barratt
  • 摄影: Christian Werner

汽车就和衣服一样,既可以是欲望的对象,也可以成为幻想的载体。汽车反映了我们对力量的憧憬,它可以化身为我们肉身的延伸部分,用诱人的线条与加速度勾引我们。在小众时尚摄影师兼汽车迷 Craig McDean 的全新摄影集《操作手册》(Manual)中,时尚与汽车这两个高速运转的世界彼此相遇,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这本影集也是 McDean 与高端香氛品牌 Byredo 创始人 Ben Gorham 的又一次合作创意结晶。两人是相识了十多年的好友。Byredo 在 2017 年首次推出的真皮手袋系列“加速文化”(Accelerated Culture),其灵感便来自 McDean 在 1999 年出版的摄影集《我爱开快车》(I Love Fast Cars),后者用这本书向美国南部的赛车文化致以敬意。在此次推出的新书里,McDean 将他辉煌的摄影生涯中拍摄的那些充满活力的时尚大片与另一些从未展示过的影像并置呈现,传达出他相对较为低调的次要激情来源:“肌肉车”(具有强劲马力的复古款美式后驱车)。

《操作手册》的新书发布会陆续展开,先是去往伦敦与巴黎,之后还将辗转蒙特利尔、纽约、米兰、首尔与东京等多个城市。Gorham 借此之际也首次发布了以赛车赛事为主题的胶囊系列,若干周边纪念产品中包括 T 恤衫、围巾、机车夹克,别致有型的啤酒保温套,以及点缀有高速赛车上常见的火焰图案的打火机。

巴黎时装周期间,我们与二人相约在 Byredo 的旗舰店,和他们聊了聊彼此共有的对汽车的痴迷、往日回忆,以及有彼此相伴的生活。

Jo Barratt

Craig McDean and Ben Gorham

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CM:我们一开始是在巴黎通过朋友认识的,其实已经差不多有十年了吧。

BG:当时,我们有幸请到 Craig 来为 Byredo 拍摄。

CM:相信我,这可不是单方面的邀请。Ben 是我认识的人之中最宽容大度的一位。我在合作过程中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压力。在这个行业里,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给予创作者真正的自由,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BG:我刚创建这个品牌时真的是一窍不通,我以前是大学里的运动员,只会搞运动。我当时在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时尚界,观察各种偶像级别的摄影师、模特与艺术总监。跟 Craig 合作让我受益良多,我们一起回顾了他以前的作品,然后合作拍摄了全新的作品。在我看来,摄影集这个项目的意义就在于此 —— 我们温习历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然后在过去与未来的交叉点上寻找那些真正有意思的东西。你要是个摄影师,而且已经从事这个行业三四十年,那你一定有很多很多素材。有时,你需要的只不过是他人说上一句“莫忘初心”,这样才能让自己避免成为一台工作机器。

CM:整本书的创意就是将这些照片“断章取义”—— 将其剥离其原属的文本语境后重新编排组织。因此,英国模特 Stella Tennant 既可以出现在《时尚芭莎》(Harper's Bazaar)的广告里,也可以出现在汽车旁边。我希望能让这些照片打破原来时尚杂志的内容限制,在重新组合之后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BG:直线加速赛和那些独特的赛道从小到大一直停留在我的记忆里,生动而鲜明。这个 胶囊系列试图推广这些。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创造了不同的审视角度,重新解读这些内容。 这是艺术的新应用,也是纪念的一种形式。

Ben,如果让你以这本书作为主题,制作一款香氛,你会怎么做?

BG:我认为,这本书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印象混合并置在一起,重点在于其中产生的力量感。这有点抽象,其实可以直接将机油、引擎和金属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做成香氛。不过,我想要做一些更加复杂的尝试,希望能捕捉到这种更为抽象的力量感。

CM:什么……难道你想让香氛闻起来有股机油味么?

BG:这可不是一本有关机油的书,Craig。

CM:Castrol-R 牌机油的味道总是会让我热血沸腾。我始终努力让自己有关时尚的记忆保持鲜活,而赛车 —— 这种车型本身就充满活力,就好像立即会从纸页上跳出来一样。去给汽车拍照真是太让人激动了,简直目不暇接,就某种程度来说,整个过程并没有经过刻意安排,一切都顺其自然。这不是在拍摄一级方程式比赛,也不是在拍摄印第车系列赛,这些汽车并没有在飞驰。拍摄照片就像是在驾驶赛车:你要事先熟悉赛道,要知道在哪里转弯,还有其他各种细节,不过,你能够提前准备的也就那么多了。我其实从来没想过要出版一本有关赛车的书。我只是去观看赛车比赛,记录我的生活。我想到的不过是:“我是个摄影师,这是我的工作。我想把这些都拍下来。”

要是没有因为时尚而相识,你们是否觉得依然会遇见彼此并成为朋友呢?

CM:我们早晚会产生交集的。

BG:我可能会在新书签售会上排队,所以我们肯定还是会遇到彼此。不过,我一直都喜欢当个局外人,现在也依然如此。我有时觉得自己才刚刚起步。

你们是否在文化领域有某些与汽车相关的情结与深刻回忆?

CM:我小时候会看像是《粉身碎骨》(Vanishing Point)这样的电影,对于美国汽车及相关的文化充满遐想。我当时希望体验的差不多就是这些东西。

BG:你从小就心系赛车,但对我来说,小时候喜欢的东西却跟赛车没那么大的关联。我在 11、12 岁的时候搬去加拿大,后来又去美国生活。十三四岁的少年时期我便领悟到汽车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我并没有钟情于什么关于汽车的电影,但我从那个时候起就喜欢上了汽车。汽车在人们的生活与文化中举足轻重,我对此痴迷不已。

CM:我记得自己曾经开车驶离纽约曼哈顿,开的是一辆 68 年的雪佛兰科迈罗(Camaro)。我猛踩油门,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路上的所有人都在看我。后来,汽车开到中城隧道时发生了故障,水泵爆了。那次真是很有意思。

BG:我感觉,在英国和欧洲长大,然后搬去美国,这种经历也很有意思,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被放大。欧洲人的汽车生活和美国人的肯定不一样。

CM:你要是驾驶着一辆 68 年的科迈罗、道奇挑战者(Dodge Challenger)或者福特野马(Ford Mustang),就会有人凑上来,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跟你交谈。你懂的,就是那些真正理解汽车与汽车文化的当地人。而你要是驾驶一辆法拉利汽车,那么来攀谈的就会是另外一批人。

BG:就跟时尚圈一样。

CM:跟时尚圈一模一样。

  • 采访: Jo Barratt
  • 摄影: Christian Werner
  • 前言: Rosie Prata
  • 翻译: January Yang
  • 日期: 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