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曙光:

SHUSHU/TONG

写手 Yoshiko Kurata 与摄影师 Lorenzo Dalbosco 来到中国,拜访上海最受瞩目新品牌之一的幕后设计师

  • 文字: Yoshiko Kurata
  • 摄影: Lorenzo Dalbosco

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着前所未有的相连互通,全球的相互交流也为整个时尚界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对于这场革命,恐怕没有哪里比在中国体现地更明显了。过去的十年里,在 Google、Instagram、YouTube 无法企及之处,中国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科技性变革。受到经济飞速发展的促动,中国正鉴证着一场由新生代设计师所引领的文化复兴。是时候“刷新页面”,重设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从前的规则已经过时了。

新生代设计师作为一股强劲的创新力量已经崭露头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拓出一条通往新时代的光明道路。带着这样的认知,我们订了前往上海的机票,去拜访 SHUSHU/TONG 品牌背后这两位走在中国设计前线的创意先锋。

我们跟随着 TONG(蒋雨彤)来到了一幢高层住宅区 7 楼的小套房,这里是他们的工作室。一开门,便听到了《少女革命》(Revolutionary Girl Utena)系列动画主题曲的熟悉曲调。在之后的拍摄过程中,我还听到了一首滨崎步(Ayumi Hamasaki)这位定义了日本 90 年代文化的代表歌手之一的歌,可谓出乎意料。空气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怀旧氛围,让我禁不住偷偷瞄了一眼正在播放的歌单。SHUSHU(雷留树)立刻注意到了我的动作,笑着说:“这是我的歌单。滨崎步是在我心目中永不过时的偶像!”于是,我们热烈地讨论起 90 年代日本流行音乐 J-pop 的持久影响力,接着又聊到了日本目前正当红的“星期三的康帕内拉”(Wednesday Campanella)乐队。我每次去 SHUSHU/TONG 的秀场看秀时,都会震惊于他们对当代日本文化的敏锐和熟悉程度。撇除日本文化对他们带来的影响,这个设计双人组已经成功地超越了国家的界限,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打响了名号。

采访之际,SHUSHU/TONG 刚刚结束了在上海时装周新天地主秀场进行的 2019 春夏系列首秀。他们的设计围绕“拥有少女之心的现代精致女性”这一概念,散发着精致的气息,却又充满自信。在两位设计师用来自他们故乡成都的丰富美食慷慨招待我的席间,我尝试更详细地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事:他们的设计灵感来源、那些雕塑感十足的服装的制作工艺流程;以及作为与崭露头角的上海时尚圈一同迅速崛起的 SHUSHU/TONG 品牌设计师,有着内行人身份的他们,对这个新兴行业有何内幕见解。

Yoshiko Kurata

TONG (彤) SHUSHU(树)

你们是怎么开始对时装设计产生兴趣的?

彤:我读初中时特别迷动漫和漫画,我想是受到了这件事的影响。那时候,我周围所有的同学都在读《Nana》,那里面的时装给我了很大启发。上课的时候,我总会偷偷在笔记本上画《Nana》风格的插画。
树:我也是,一开始我是想当漫画家的,但高中读了《Nana》之后,我开始想要成为设计师。

你们俩都来自以熊猫而闻名的成都,你们是从小就认识的吗?

树:我们在同一个高中读的书,但是不同班。直到在大学里相识之前,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成都和上海不太一样,四面环山。

在进入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读研究生之前,你们是在中国的大学学的时装设计,对吗?

树:是的。我们在东华大学一起修过同一门设计课。那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俩不仅来自同一个城市,还读过同一所高中,所以很快就成为了特别要好的朋友。
彤:在那之后,我们基本上每天会都见面,分享信息,聊聊我们的兴趣爱好。后来我们一起了去伦敦时装学院进修,并成了室友一起生活。在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推出了我们的品牌。

“你敢相信我们直到 30 年前才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时尚杂志吗?”

中国和伦敦在时装教育理念方面有什么区别吗?

彤:中国的时尚发展历史很短,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时尚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
树:在上海,我觉得之前“时尚”这个概念本身就还很新。所以老实说,这方面的教育其实也才刚起步。我觉得那时候来自更广阔外界的信息还没能及时传进来。但等到我们去伦敦之前、还在上海兼职的那会儿,就已经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在发生变化了。

2019 春夏系列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树:都是从我们翻看以前在伦敦念书时的照片,回忆起我们当时在家时日常生活里的穿着开始的,比如像是穿着内裤和 T 恤躺在沙发上休息放松的时候。我们由这个想法又发展出了整体短比例设计的构想。以这个概念为基础,我们又接着开始研究家居材料和家具,并把它们转化成服饰。例如,我们的欧根纱上装就是从窗帘的形态衍生而来的,耳环的形状做得像窗帘挂钩,短裤和内裤的样式相呼应。在系列的秀场展示中,我们甚至用了一种床垫的材料把整个地面都覆盖了起来。

最近你们在上海时装周的主秀场举办了一场大秀,而在这之前你们一直是在蕾虎先锋时装艺术节(LABELHOOD)进行展示和时装秀的,蕾虎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树:蕾虎对于中国年轻设计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说实话,我觉得蕾虎是上海时装周之所以近期能如此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蕾虎还是一家叫做“栋梁”的时尚集合店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为店里在卖的年轻品牌做时装秀了。他们一直都在关注学生的毕业设计,所以他们就像是一个年轻品牌的入门通道一样。

在蕾虎之前呢?

彤:五六年前也已经有一些独立设计师,不过他们都更多地把侧重点放在所谓的中国文化上。他们有点把这个概念过度发挥,去到了几近可笑的地步。后来我们这一代参与进来了,为我们今天开始所看到的新变化铺开了道路。

树:你敢相信我们一直到 30 年前才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时尚杂志吗?之前时尚产业里的很多人都是在为政府项目工作,结果就是现在光在中国就有已经有两个时装周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时装秀更像是为了推广文化和价值观的媒体发布活动。他们明显不在乎时尚的真谛。话虽如此,时尚界里还是有很多人真心热爱时尚的,并积极主动地把上海时装周打造成了像今天这样的一个平台。

中国在科技方面也展现了惊人的发展,研发出许多新的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产品。微信支付基本上就像是把 Facebook 和 PayPal 合并成了一个 app,即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微信的用户基数也依然大到让人难以置信。这些打破陈规的想法在世界舞台上为人所知后,亦获得了一种迅猛的影响力,抗衡、甚至撼动着美国的中坚地位。我都数不清过去这几天想用现金支付的时候有多少人给过我奇怪的眼神了。

彤:如今在中国,我们不需要带现金或是钱包,但是却离不开微信或支付宝。说起来,我们的第一个系列还是在微信上卖出的。我们品牌算是从那开始的。

哇,又一个应该下载微信的理由。

树:我们当时在微信上卖出了学生时期设计的一个小型系列。那时候为了拿到能留在伦敦的签证,我们需要写一篇 6000 字长的文章,作为申请材料的一部分。我们设计了一个迷你成衣系列作为文章的补充材料,希望能让我们的申请更有说服力。当然最终我们没拿到签证,所以回到了这里,一路走到现在。说回微信,当时我们有个朋友在伦敦开了一间叫“中国洗衣店”(Chinese Laundry)的中餐厅,她在朋友圈上传了我们的造型手册后,她圈子里的买手和造型师都对这个系列很感兴趣,我们也由此接到了第一笔订单。

在这个环境、城市、媒介都瞬息万变的时代,你们觉得中国时尚产业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树:我估计这个行业至少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都不会像现在这么有趣了。应该说,时尚界的一切已经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迅猛发展了,买手和造型师在过去两三年里才刚刚站稳脚跟,我们也还在和他们一起成长,买手体系也是在最近才建立起来。但现在人人都在按国际标准做事,一切都跟从前不同了。

现在更多的是关于享受个人风格。

树:是的,但国内的个人风格还没有像你会在原宿这样的地方看到的那么风格多元。KOL 们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穿什么大家就立马就跟风了。

听起来新的一代设计师将会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许多习以为常的历史传统即将面临终点,准备在新的大环境里被重新打造和再生。

彤:想想看,在日本和世界上的很多其它地方,古着服饰已经被广泛接受了。但在中国,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文化,父母们肯定没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想要穿别人的旧衣服。即使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也还是一个外来的陌生概念。

树:战后的一切都是全新的。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我得说,这种进口的外来文化占据了我们个人经历背景的百分之六七十。我看日本动漫,看好莱坞电影,读英文小说。我觉得在长远的未来,或许在是下下一代,一定会有更多的古着店。所有事物都还在起步阶段。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文化的围墙会开始坍塌。我们是一个文化的混合体,不只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我认为在我们继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声音的过程中,也将会保留这种身份。革新要靠我们这一代了。

Yoshiko Kurata 是生活在东京的自由写手,她的作品曾发表于《Quotation》、《i-D Japan》等期刊中。

  • 文字: Yoshiko Kurata
  • 摄影: Lorenzo Dalbosco
  • 发型: Zaixuan Lee
  • 彩妆: Beata Xu
  • 模特: Jing 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