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造美国
解读美式拼布,一个现世寓言
- 文字: Gaby Wilson

哪一件物品最能代表当下这个时刻?用 T 恤和发圈做成的手工口罩、一张张做面包失败的照片。以“拼布”这个词来涵盖一切感觉很恰当,因为它让我联想到藏在床角的精致家传工艺、伟大的数学才能、无与伦比的耐心与强而有力的指尖。对某些人来说,拼布是以废物再利用达成目标的权宜之计。拼布具有与万花筒类似的特质,有如多面棱镜,反映、折射出我们对劳力和价值的看法。
“手工”是另外一个很适合用来形容当下的词。超过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目前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居家隔离管制。有人在家工作,有人在家动手干活。需要离开家去工作的人是“必要工作者” —— 在疫情爆发前,他们被归类为“不具特殊技能的工作者” —— 然而,他们却只获得最微薄的安全保障和薪资。每个人对家的定义无时无刻不在“牢笼”与“避风港”之间摆荡,而这些按时计薪的族群对此的感受大概尤其深刻。
拼布工艺最常出现在手工被毯上。这其中包括几何图案设计,比如 Bode 爱用的精巧的重组技术,便是把三角形、方形的色块整整齐齐地镶嵌至面料的每一块角落。有些拼布作品则是用风景来逐步叙述故事,偶尔点缀以山、树、鸟的刺绣,还有强调精确性的编织工法,像是阿米什人的星形图案,仿佛在挑战人类对视觉空间的解读能力。不要忘了还有诸如亚拉巴马州 Gee's Bend 的妇女的作品那样的随性技法,自然朴实、充满韵律感。
最初,有能力从印度进口布料的欧洲拓荒者将拼布被毯传入北美洲。布料拼贴与缝制成为富家女性的休闲活动之一,因为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她们从事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所以她们需要借此打发日子。拼布没有被当作专业技能,但在殖民时期的农场里拼布是有专人负责的。白天,女性黑奴必须为主人缝制家用布料;到了夜晚,她们用保存下来的剩布进行自己的设计。
维多利亚时代开始流行起一种“疯狂拼布”,其特色在于将多余的制衣布料结合在一起,制成一条毯子。奢华的天鹅绒、丝绸、锦缎为常见材质,图案通常很不规则,因此获得“疯狂”之名 —— Marni 近期推出的作品可以看到这种元素,你可以看到由一块块深琥珀色的麂皮或是滑亮的皮革接缝而成的风衣、直筒连衣裙。经济大萧条时期(Great Depression),布料变得非常稀少,众多家庭被迫使用运货布袋来缝衣。因此,拼布也被认为是一种节俭的生活方式。
如今,拼布已成为来自过往时光的慰借。在所有节日档爱情喜剧中都可以看见其温暖的存在,它们出现在 Stars Hollow 小镇上那些古朴的房子中,也出现在英格尔家的小木屋里。在 Solange 与 A$AP 为 Calvin Klein 拍摄的“帮派家族”广告里,拼布成为永恒不变的情义的象征。在《恋爱编织梦》(How To Make An American Quilt)中,一道色彩缤纷的光束将 Winona Ryder 引入婚姻。 拼布本身带有对居家生活的向往,因而为这些爱情故事增添温馨气息,另一方面,拼布作为手工艺品也暗示了某种纯真的特性。
但是长久以来,拼布服饰的名声其实没有像现代人想得那么浪漫。在中世纪的欧洲,杂色花衣是莎翁剧作、意大利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中的丑角所穿的俗艳制服。这些角色的戏服布满鲜亮的黄色、绿色、红色菱形,暗喻他们 —— 通常是被画成黑脸的仆奴 —— 是宫廷贵族的出气包。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傻瓜”(fool)和“补钉”(patch)甚至可以当作同义词使用,两者皆有社会低下阶层的意味。这些社会阶层和人种标签催生了“吉姆·克劳”法,也为随后接连出现的臭名昭著的包含种族歧视喜剧提供了依据。拼布被毯与拼布衣物在历史上遭到非常不同的待遇,前者备受喜爱,后者则饱受凌辱。这难道是单纯针对风格和技巧产生的反应吗?还是社会阶级制度不公造成的种种病征?
长达数世纪的时光,拼布一直被贬抑为女人才会有兴趣的爱好,终于在美国建国两百周年时摇身一变,被捧为高等艺术。惠特尼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将拼布被毯当成名画,高高地挂在墙上展示。返土归田运动(Back-to-the-land movement)也十分推崇拼布,无论是用来制作服饰或寝具,都是对抗大量消费的好方法 —— 目前的全民 DIY 热潮也是秉持着相似的精神,我们可以视之为对盛行一时的 “卡拉巴萨斯”风运动休闲服风格的抵抗。
「人在家工作,有人在家动手干活。」
由于拼布变得愈来愈热门,手工被毯的价格随之高涨。1993 年,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雇用一家公司来复制生产几件馆藏拼布工艺品,然而学会决定使用海外劳工的行为引发了美国拼布社群的愤怒和抗议。有些人指出引进工厂制作的拼布被毯会降低他们的手工作品的价值。有些人则是认为应该使用本国劳工来生产复制品,他们提出的理由大多与经济因素、仇外偏见有关连。
你可以从任何儿童版的美国地图看出拼布的独特魅力,了解它为何会成为美国精神的标志,但全世界各个国家其实都有自己的拼布技术,而且早在“五月花”号登陆前就已出现。例如,从古埃及石墓中发现了拼贴图案的布料;印度将其色彩丰富的拼贴布料称为“Kaudi” ;巴基斯坦则拥有自己的图案复杂的名为“Ralli”拼布工艺品 ;秘鲁的“Arpillera”会说故事;还有日本令人赞叹的古布拼贴“Boro”文化,日本家庭手工品牌 Kapital 出品的牛仔夹克和长裤是“Boro”技艺的最好体现。
美国拼布工艺的神话之所以能持续流传,是因为它强化了美国人充满自信、卓越成就的形象,不过这种重视“白手起家、自给自足”的意识型态是把双刃剑,过于简化了美国人的身份特征 —— 缺乏对不同性别、种族、阶级的认同 —— 而恰恰又忽略了,“美式拼布”的发生发展,正是源自于这些美国社会不同层面的差异。
我们在拼布产业中看到劳动成本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拉扯,时尚产业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 土生土长的品牌早已分化出不同的生产模式。尽管有些设计师仍然持续支持和建设品质稳定的美国工厂(例如 Noah 和 Reese Cooper),但大多数品牌的做法是在发达国家进行设计,然后将量产的任务交给发展中国家。而现在,由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引发的劳资冲突在全球范围内上演。封锁国境导致店铺和工厂关闭,大型零售品牌停止支付款项给已经开工的订单,让制衣工厂与工人单方面承担面料和薪资的双重损失,卡在一个他们无力改变的体系里进退不得。时尚行业以及众多其他行业,百年来的变化,劳动力不断贬值并且并被边缘化,对劳工权益的忽视也日益严重。
拼布被毯或床单不仅兼具功能性和装饰性,还与人权运动的传统有特殊连结。传说废奴主义者会将密码缝进拼布图案里,标出“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的路线。苏珊·B·安东尼(Susan B. Anthony)为女性争取投票权的第一场演说是在克利夫兰的妇女缝纫聚会上发表的。当活动家 Cleve Jones 第一次看到爱滋病纪念被毯(AIDS Memorial Quilt)时 —— 巨型纪念拼布作品,以 48,000 个布块向死于爱滋病的人致以哀悼 —— 他深受制作者的心意感动。对他而言,这个被毯让他想起祖母温柔的怀抱,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女性是何等坚强可靠。另外,这件作品也为艾滋病人赋予新的生命故事;将被遗弃、留下的聚集在一起,创造出美丽的风景。Gert McMullin 身为长期维护爱滋病纪念被毯的负责人,目前带领着一群义工使用作品余留的布料为医护人员缝制口罩。“想不到我这辈子会经历两次全球性疫情,”她最近接受访谈时提到,“而且还能够为两次疫情缝制东西。”
今年四月二日,参议院少数党领袖 Chuck Schumer 写了一封信给总统。他在信中发出警告:“美国不能依靠拼凑(patchwork)出来的、没有组织的志愿者去对抗这场极为严重的全球性疫情。”州长与市长争抢资源;医护人员防护资源缺乏,只能套着垃圾袋工作;呼吸机不够,只能改装心肺复苏机来应急。以“拼凑”或“拼布”来反映现实处境,这个比喻很精准也很犀利,但“拼凑”的另一重含义却没有体现出来:如果大家无法团结一致,人人都只是一块普通碎布,无法实现这个国家的弘大愿景。
姑且不论历史上的矛盾与冲突,拼布本身最重要的性质在于,它既是产品也是生产过程:真诚面对各种分裂的元素,修补它们的同时也修补了自己。我们当下迫切需要的是扩大互助合作的规模和提供更多救济金,就像 Kerby Jean-Raymond 发起的“你的纽约朋友”(Your Friends in New York)募款活动。我们必须弥平食物、物资、经济支援之间的鸿沟,向餐饮业人员、自由业者、小型企业、年迈体弱的邻居伸出援手。他们是那些微小的、不规则的碎片 —— 具有情感、知觉 —— 我们要将他们缝进色彩斑斓的厚实被毯,一针一线拼造出更坚实的未来。
Gaby Wilson 是一名作家、记者,现居纽约。她的作品常见于 HBO 的《VICE News Tonight》、MTV。
- 文字: Gaby Wilson
- 翻译: Pin-I Chu
- 日期: 20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