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son Oryema:Margiela 的反消费主义灵感缪斯

无论是走秀还是写诗,这位模特兼作家始终关注着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 采访: Erika Houle
  • 摄影: Angelo Dominic Sesto

作家 Wilson Oryema 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文化异类,他用文字来搭建桥梁,诉说时尚行业与其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之间的关系。25 岁的他生活在伦敦,年纪轻轻便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包罗万象的职业道路,也让他养成了自我反省的习惯和智慧。

在这个充斥着快时尚与限时限量抢购文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节奏之快已经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最大障碍,而 Wilson 却身体力行着“三思而后行”这句太常被遗忘的简单格言。他的处女作短篇故事与诗集《等待》(Wait)探讨了当代消费,以及我们对于“购买下一件最棒的东西”的永恒执念。Wilson 敦促我们像他一样:慢下来。

Wilson 在 17 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去追寻他对平面设计与计算机科学的热忱。他开玩笑说,他早年当 YouTube 博主时录制了的电子游戏评论,估计至今还在网络深渊的某处存在着。多年来,Wilson 尝试了各类传统意义上对他更有吸引力的工作:科技媒体、金融、产品研发、市场营销…… 在尝试了不同行业的工作后,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想要在大企业的牢笼中攀爬职业阶梯。相反,Wilson 开始拓展他的创意才能,并开始给他的摄影师朋友 Harley Weir 当实习生。从“零污染”的概念出发,两人合作完成了一场同样名为“等待”(Wait)的展览。“我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动人的历史时刻,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去追求大家真正关心的事,” Wilson 说道。也许在他简历上最出人意料的一行才是他最想做的:他被挖掘成为模特,接到的第一个活儿就是给 Margiela 走秀,十分令人佩服。从那之后,他便将自己与时尚界的交集转化成了一种资源,更好地支持他推动可持续发展。他的第二本书同样专注讨论了消费问题,并已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版发行。

Erika Houle

Wilson Oryema

你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体”,而我们的访谈会被刊登在一个商业模型基于对“未来潮流动向”预测的电商平台上,感觉这两者还挺有联系的。你如何看待自己在时尚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于我来说,这跟理解我自己的影响能力有关。去理解它是不是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果是的话,我要如何弥补。归根到底,这和你的消费有关,你要确保你贡献的比你所拿取的要多。不管那是从机构层面,还是从自然环境层面来看。

很有意思,你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利用自己的位置,放大成讨论这些话题的平台。

你需要善用你拥有的资源 。与其去盼望大发横财,祈祷机遇和好处从天而降,你倒不如去认识不同的人,看看大家能如何互相帮助。这是我从做过的各种工作中学到的经验。明白不管是设计一款产品还是拍摄一支录像,要做事的时候钱总是不够花的。你没有最新的某某或者最高级版本的某某,那你要怎么想办法来完成这件事?我混入了时尚的圈子里,对我对时尚和消费的讨论非常有帮助。我不能说这是我精心策划的结果。

鉴于你现在已经进入了各种不同的时尚圈子,而且还常常是幕后的一面,有碰到过什么让你感到特别意外的事吗?

很大的一个意外就是人们其实真的在乎他们做的事。每一个我交谈过的人都真切地希望在这个圈子的内外看到改变,减少时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我很高兴知道的一件事。
而且,我一开始不知道“奢侈”到底意味着什么。任何人都能把一条钻石项链看作是奢侈,但“奢侈”还可以是一种专注于形式、超越实用功能的语言。它考虑的是体验。如果你很饿,然后我可以从包里拿出一袋土豆,填饱你的肚子,但你会更希望怎么吃它呢?你会想要我把它做成焗烤土豆还是薯条?我认为奢侈来源于体验式设计。

伦敦时装周刚刚结束。你有看到什么让你钟情的设计吗?

有一个叫做 Ahluwalia Studio 的品牌,我认识他们的设计师 Priya,能看到她的作品还挺好的。她设计的衣服很棒。Charles Jeffrey 秀场的表演精彩程度目前还无人能及,至少在伦敦是这样。

你身边很多一辈子都在模特行业里奋斗拼搏、渴望出头的人,这感觉奇怪吗?

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头衔,所以他们会基于你的头衔来跟你打交道,一上来就夸赞和你角色相关的事物 。人们听到你是模特,就会和你讲他们认为模特会喜欢听的话。这还挺奇怪的,但会形成一种有趣的互动关系。我误打误撞地进入了这个圈子,同时也还在做其他的工作,试图回到艺术、设计和创意领域。幸运的是,那时我的朋友 Harley Weir 正需要一名助手:一名处理档案的实习生,跟时不时在拍摄时能帮上忙的人。我开始给她工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获得了自信。我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摄影,渐渐发现了一种我所感兴趣的形态,并最终在 2017 年做了我的第一个展览,同样叫做《Wait》。我那时开始更多地去思考消费,以及它在广义上对人类行为造成影响的不同方式。因为身在模特圈,我开始得到时尚界的关注。我的书出版了,我也从去年开始更深入地了解时尚的另一面:这些衣服都是从哪儿来的?制作它们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些人的主张是什么?我尝试更好地理解时尚圈,寻觅更好地创造价值的方式。

你的书里有一首只有三个字的诗:水不湿(water isn’t wet)。你能讲讲是什么意思吗?

我是在指射一种对于“什么是可行的”,或者说“什么是最直接的解决方式”的常见想法,以及那些想法为何常常并不正确。不管我们是在和谁交谈,我们都可能会带着一种完全错误或过时的想法在交流。但是因为这种想法已经有很久的历史,所以我们就把它当作真理来讲述。如果你看一下政治局面,还有人坚信种族歧视是无害的。但如果你客观地看待它,看看我们今天的局势,就会意识到这种思考方式不会帮助我们迈入新阶段。换句话说,你要如何反驳习而惯之的真理?

这有点像是你整本书的隐喻——这样一种“停下来重新思考我们作为消费者的行为”的概念。你写到了我们拥有的东西如何成为我们存在的一部分,而我很好奇这个界限在哪里。还有你谈到的其他形式的消费,比如叙事、友情和历史,这些都是在什么时候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就在我们和它产生互动的那一刻。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静止的。我们看着一件物体,认为它们是固态不动的。但实际上当你把它放到显微镜下面看时,就会看到原子在运动。基因的水平转移意味着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且我们一直都在与我们身处的环境互换着信息。人、物品、植物,任何处于这个空间中的事物都是如此。有人认为本地种植的食物对身体更好,这样的想法和这个道理是一致的。我们时刻在进行着交流,交流也总是在快速进行中。当我们和一件物品互动时,我们的想法和心情也在随之变化,不管这种变化是不是长期的。我们跟手机、耳机和电脑进行持续的交流,眼下的我们基本上都已经是赛博格了。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延伸,像是允许我们存活的附加器官,嵌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你觉得我们要如何才能摆脱物质性的一面呢?

和人在一起相处是挺不错的,不管你是在一家公司工作还是以人类集体社群的形式生活。同时,你也需要明白你为什么会处在自己所处的圈子,做你所在做的事。我可以很轻易地说:“你要控制住你自己,只买一双运动鞋,或是一定数目的某某东西。”但是理解问题所在,质疑它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去寻找解决或补救的方法,这是一个过程。我不想成为那个告诉别人该做什么的人。当你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的时候,没人会听你的。

Erika Houle 是 SSENSE 的全职编辑,生活在蒙特利尔。

  • 采访: Erika Houle
  • 摄影: Angelo Dominic Se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