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区的建筑保护协会

@hoodmidcenturymodern:用社交媒体挑战白人主导的历史保护行动

  • 文字: Tiana Reid
  • 制图: Megan Tatem

大家都对“gentrification”(城市绅士化)有目共睹:房租日渐上涨,工人阶层也被迫迁出,种族差异固化,建筑风格也日趋统一。不过,@hoodmidcenturymodern 的创始人 Jerald Cooper 在与我谈话时,却只提到过一次“gentrification”,意思还和大家说的不太一样。他的项目围绕这个 Instagram 账号(关注人数已经超过两万五千人,并且还在增长)展开,他并没有过多地探讨“城市绅士化”,而是绕过这一主题,展现这种发展出现之前的黑人社区历史。“我们对自己身处的街区都一无所知。”他说,“我是说,一般而言,没人清楚这些街区的来历。谁最早开始在这儿定居,这些街区最初设立的目的,为何有人搬离又有人搬入,没有人知道。如果我们自己都对此一无所知,保护要从何谈起?”

广义的 HOOD CENTURY(贫民区世纪)项目不仅研究个人周遭的环境,还研究个人在自己的街区而非世界之中(这一概念实在遥不可及)的位置。@hoodmidcenturymodern 在 Instagram 主页的网址一栏填写的是一个 Linktree 的地址。点击进入后,眼前出现的一长列网站地址仿佛是课程大纲,其中不仅有黑人建筑师 Paul Revere Williams 的网站、以建筑与人类健康福祉的联系为主题的播客地址,Nowness 网站上一部名为《Watts Watts》的纪录片的地址,一篇名为《黑人浸礼会教堂的进步派建筑》(“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for the Negro Baptist Church”)的学术论文链接,以及各种音乐相关的链接,其中一个链接里,蓝调歌手 Little Milton 唱着:“你知道我有多伤心/听见我的宝贝说再见/这就是为什么我走在后街小巷/在后街小巷哭泣”(You know it hurts me so bad / To hear my baby say goodbye / That’s why I walked the backstreets / The backstreets and cry)。

Cooper 借助 @hoodmidcenturymodern 打造了一份关于账号里发布的这些建筑的多维指南。他过去十年间曾在纽约、伦敦与洛杉矶生活,至于自己的职业身份,他认为是经理人兼创意总监。然而,他去年前往 David Zwirner 画廊观看了 Noah Davis 的画展之后,意识到自己如今是一名艺术家。Cooper 接受采访时正身在俄亥俄州学院山(College Hill)童年时生活过的排屋。他置身于母亲口中“特别可爱的露天平台”,与我讨论保护协会、黑人规划下的“地下铁路”、克利夫兰的黑人文学历史,以及学习与教育之间的差异。

Tiana Reid

Jerald Cooper

@hoodmidcenturymodern 创建至今已经有不少变化,你对此如何看待?

是啊,一切都不一样了。你也许会觉得有点好笑,但这毕竟是我有史以来第一个……是什么名字来着?Friendsta 还是什么?

Finsta(分享更私密内容的 Instagram 账号)!

我于是想:“哦,我要做一个 Hood Century 的账号。我要发些照片给兄弟们看看。”因为我已经做过一点案例研究,也就是说,我在一本正经的那个 Instagram 账号上发过一些有模有样的案例研究。我就想,“哦,现在,我要另外注册一个 Insta 账号,叫作 @hoodmidcenturymodern。”就像做项目一样,不过,我很可能只是用这个账号‘监视’朋友,为大家的审美点赞。不过,人们逐渐开始理解我发的内容,大家会说,“哦,这就是上世纪中期的摩登风格。很好,我喜欢。”

一月下旬开始,我真正意识到这个账号大有可为。但直到五月,我才听到很多人说,“兄弟,你是在做历史保护。”我想,“好吧,这大概算是历史保护协会中的新生力量。”于是有一天,我召集团队的人,对他们说:“我们是历史保护协会。”他们说:“哈?!”我说,“是的,我们现在开始要进行历史保护工作。”我们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动真格的。

要是有人问起:“这他妈的是个什么东西?”你会如何定义历史保护协会及其职能?

我喜欢嘲讽。我就是一只“反舌鸟”(即知更鸟)。我沉迷于聪慧、机敏与幽默的事物,以及嘲讽之中的智慧。想想知更鸟,这些混蛋必须随机应变。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看起来特别酷的体系,然后将我们的元素加入其中,比如嘻哈文化、非裔美国人的元素、黑人的身份,以及美国都市风格。我加入自己的元素,看似嘲讽,其实是表明我的版本更好。

「我们只需要有人能在历史建筑保护的行动中代表我们,其他什么也不需要。我们只需要有人足够在乎,并且说:“不管了,我们把建筑买下来吧。”」

“历史保护协会”,听起来让人昏昏欲睡。“历史保护”,感觉特别呆板。我自己都觉得这种名字听起来像是白人搞的机构,感觉跟我相去甚远,甚至有点遥不可及。该由谁来决定哪些房屋与建筑具有意义或值得保留?即便是我所在城市的那些建筑,看起来也都有着难以企及的距离。

我小时候常去的教堂也在当地经历了一场既漫长又艰难的保护之争,最后,教堂还是没能留存下来。我当时完全没有参与,我尽忙着狂欢、享受生活,只是偶尔读到相关的消息。我之所以设立这个项目,和这座教堂关系不大,但这也许是我能理足气壮地说出“我们需要保留这样的文化”的原因之一。我们只需要有人能在历史建筑保护的行动中代表我们,其他什么也不需要。我们只需要有人足够在乎,并且说:“不管了,我们把建筑买下来吧。”

通过“Hood Mid-century Modern”的视角看待你小时候生活的街区学院山,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你也许会觉得我答非所问,不过,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是非裔美国人在奴隶制时期通过“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寻求自由的前沿阵地。酷不酷?

酷。

我们黑人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自由,而学院山便是我所谓的“首次攀升”,这是翻越大山时要走的上山路。之前大家都在“地下铁路”中摸索,来到学院山是大家第一次有机会向上爬。我在了解附近的街区时才发现,这儿有四到六处“地下铁路”时期的藏身之所,都在步行距离之内。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地下铁路”及其整体定位也好、运营也好,都特别糟糕。不知道怎么回事。大部分人都觉得是个地下铁道。人们现在才发现,原来还有藏身之所,逃亡的奴隶还要跋山涉水。我们知道当时的人们会借着星光寻找去路。还有废奴主义人士!我认为大家并没有给予这些人足够多的关注,有不少白人帮助过我们。而主张奴隶制度的人里头,美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比其他任何教会都更加厌恶我们。不过,我也才刚刚开始了解这部分历史,姐妹,学习这些至关重要。考虑到我们过去经受的一切,尤其是“地下铁路”那段历史,从来没有人把我们和设计联系在一起。我们只是 —— 也只可能是 —— 在找房子住。什么建筑。我们是在找藏身之处。如今的藏身之处也有了不一样的形式,因此,我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听取各种故事,或者看一看拼布被子,或者得有一些从美学角度看待建造物的记忆。比如当我们有一张某个地方的照片,或是脑海里有这样的画面,也许是别人对你描述的某个地方。于是我们便知道那里的模样,会在内心想象。这样的画面便会印刻在记忆之中,对吧?特别不容易。从现实的角度而言,要是我们忘记了藏身之所的模样,便会有生命的危险。

就 Instagram 账号本身而言,图片的文字说明也有各种功能。有些图片说明能点明建筑的特点,还有一些则特别感性。不过,无论是那种风格,都是出于想让人们产生共鸣的某种好奇。你在为图片准备文字说明时,会如何考虑?

这个你应该有所了解,建筑让我兴奋。我看着建筑,便会随之产生灵感,也会产生想要分享的欲望。这就是我的想法。我并不觉得自己一直都是个作家,但诗人 Nikki Giovanni 的故乡就是这儿。她从小在这座城市长大。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作家 Toni Morrison 也是来自我这个州的。诗人兼小说家 Langston Hughes 则曾在克利夫兰念高中。所以说,我的周围出过不少作家,如果我想要传授什么,或是与大家相互理解及共鸣,我不会草率了事,而是得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通之处。

我希望能让人有所触动,即便是在平时的沟通之中。我想要以自己的方式与人交流,我对自己引以为傲。所以我会在谈话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谈论喜爱的事物时,怎么能把自我排除在外呢?我现在写起图片说明来特别厉害,以前还特别反感这些文字呢。但我如今认为,这些文字就是照片的延伸。

大家会发照片给你吗?

人们发我照片,我也会找大家要照片。别人要是给了我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我就会去互动。接着,我还会去看大家朋友的照片。我到处搜寻,像是在探宝。我的朋友们都跟我说,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这些建筑。他们觉得,“老兄,真希望我也能发你一些建筑物照片,但我不知道从何下手。”还有个好朋友最近告诉我:“兄弟,我一直在研究你的主页,现在我终于有信心从我自己的照片里翻出一些适合 Mid-century Moderns 的发给你。”我于是说:“真有你的!”这种学习过程非常特殊。当我们讨论非主流院校,以及我们即将制定不太一样的学习方式时,最好先搞清楚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适合我们。

你上的是蒙台梭利式(Montessori)学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你如何看待另类教育?

蒙台梭利教学法包罗万象,对我来说俨然是一门宗教。你能理解吗?是一种信仰体系。我母亲让我去念这样的学校,想必在当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当时辛辛那提开始在全市公立学校提供蒙台梭利教育,这在全国所有城市之中都是头一回。在此之前,只有幼儿园会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来自意大利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将这套方法带入美国。我和我的弟弟就像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实验小鼠。这其实是来自贫民区的母亲试图改善生活的方式,她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尝试另类教育的学校。由于蒙台梭利教育,我们很小便开始冥想。当我们以另类的方式学习,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如何剥开一只橘子,方法多种多样。真的。这样的教育是如此融会贯通,对我想象世界的模样起了很大帮助。

在你看来,美国人在思想与文化之中,对于贫民区主要有着怎样的画面?因为当我浏览 @hoodmidcenturymodern 时,感觉既出乎意料又特别熟悉,这些画面之中有着特别奇异的矛盾之处。

确实特别矛盾。即便是呈现方式,也显然有各种考量。“The Hood Mid-century”,我们见到的贫民区并不都是凌乱又无人问津的模样。在各种贫民区长大的人,都会觉得这些地方杂乱无章。但有意思的是,大家也会因此对设计上的特色逐渐有所判断,这一点挺不一样的。

碧昂斯(Beyoncé)的舞台表演中便有着众多类似的美学,她会借鉴贫民区的元素,比如休斯敦第四区(Fourth Ward)的种种,不一而足。许多人其实都(对贫民区美学)有所耳闻,却不太会深入研究。这种美学对我们来说就是看待世界的本来方式。比如说,我们会如何看待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的建筑?我们会看到那坨粉色的东西,上面还有一些线条。这就是我们依靠自己的想象力看待艺术的方式。我很喜欢依靠这种方式展望世界。我喜欢在不同的现实世界中来回穿梭,或者同时置身于迥然不同的多个世界之中。

Tiana Reid 是一位作家,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生活在纽约。

  • 文字: Tiana Reid
  • 制图: Megan Tatem
  • 翻译: January Yang
  • 日期: 20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