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O 战役

与 Gore-Tex、Mackintosh 及 Timothée Chalamet 有关的人类防水史

  • 文字: Alex Ronoan
  • 制图: Nathan Levasseur

水致我们于死地的方式有千千万,但我们的生活却离不开水。无论体量是大是小,水荒与水灾都同样会带来危害。按照解梦网站上的说法,水象征着“生命、死亡、变化、重生、复兴等等”。

水会让我们指腹的皮肤起褶子、体温过低,还会让 Timothée Chalamet —— 可能是因为下雨天打不到车 —— 在纽约乘地铁。他身穿一件 Prada 雨衣,面带笑容;淌着水的发梢暗示着他可能不太熟悉雨衣兜帽的功能,而热情洋溢的举止则表明,他无需频繁搭乘 MTA 公交系统。不过,早在 Prada 以及为单一类型降水而设计的外套出现以前,保持干燥需要耗费的工夫就远比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兜帽要多得多。

“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星期四的下午三点是在 Google 中输入这种问题的最佳时机 —— 让人在感到工作效率还不错的时候犯上一会儿拖延症。Google 给出的答案是:17 万年以前

尼安德特人身材较为矮小结实,肌肉也更为发达,不那么怕冷,因此对衣物的依赖性也较小 —— 他们更加偏爱原始的披肩。与此同时,智人的脆弱体质迫使他们琢磨出专门应对寒冷天气的衣服。当全球气温降低,气候环境也在温和与寒冷的状态之间频繁摆荡时,智人显然已经看过 Weather.com 网站上的天气预报,早早穿戴齐整。就像考古学家 Ian Gilligan 在《史前气候、服饰与农业: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证据、成因与影响》(Climate, Clothing, and Agriculture in Prehistory: Linking Evidence, Causes, and Effects)中所写的,智人“早已了解并能够熟练制作复杂的衣物。实际上,智人早已提前适应了气候变化。”有证据表明,“随着天气变冷”,尼安德特人也开始通过模仿邻近的智人或者自行摸索,逐渐制作出相似的复杂衣物。可是,他们还是没能在冰河时代活下来。

在 12000 年以前的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之后,气候逐渐变暖,雨水变多,空气也变得更加潮湿,我们的祖先因此了解到,防潮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在过往的寒冷干燥时期派上不少用场的衣物也不那么实用了。智人本来可以直接脱掉衣服,不过,Gilligan 证明,衣服穿了好几千年,人们的廉耻心也随之倍增。“后冰川期世界出现的潮湿问题使得一项伟大的发明拥有了诞生的可能。”他写道,也就是说,人们逐渐开发出一种促进汗液挥发的多孔织物。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既能防止湿气浸入又能利于湿气排出的服饰,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北美的原住民族群曾经将海豹的皮与肠子作为防水材料,或者会用鱼油涂抹皮草,以此产生防水效果。英语中的“parka”与“anorak”便起源于耐寒服饰极为发达的北方地带。

如果说黄色是当代雨衣的标志性颜色,那么这种颜色代表的是早期户外装备的缺陷。黄色之所以会和雨衣产生联系,是因为十九世纪苏格兰水手使用的防水剂的某种缺点。当时的人们通常使用亚麻籽油为帆布外套进行防水保护,但布料也会因此褪色、变得僵硬。一开始,黄色只是防水举措带来的意外产物,但随着科技发展,黄色凭借其极高的可视性,成为海上人员的首选衣物颜色。而在陆地上,尽管后来人们不再使用亚麻籽油来为衣物进行防水保护,却依然选择将这种无意间胜出的颜色保留下来。黄色在能见度上具有的实用价值与其带给人们的心理安慰早已密不可分,黄色成为恶劣天气下令人雀跃的一抹风景。

早在欧洲人出现的几个世纪以前,中美洲人就将天然乳胶制成的橡胶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将其用作防水剂。一些研究人员还认为,他们将这种防水剂用在了衣服上。1744 年,殖民者将橡胶带回欧洲,并努力寻找在生活中将之物尽其用的各种最优办法。过了八十年,Mackintosh 的雨衣面世了,其特点是在两层织物之间夹有一层橡胶做的防水层。这一苏格兰经典品牌如今早已享誉全球,而他们近期合作过的品牌中就有诸如 Vetements(2017 春夏)、1017 ALYX 9SM(2018 春夏)及 Maison Margiela(2018 春夏男士系列与女士系列)这样的高端时尚品牌。
Mackintosh 出现以后,欧洲人还要再等上数十年才学会如何通过硫化过程来稳定橡胶胶料的特性。当时的另一项创举来自英国伦敦一位名叫 George Spill 的面料制造商。他在这些无孔织物雨衣的腋窝处安装了金属扣眼,这一举措技术含量很低,却以一种极其聪明的方式解决了橡胶材料造成的透气性不佳问题。不过,那时的人们依然难以使防水面料变得更加稳定,这些面料常常会在遇热时裂开,又会在温暖的环境中变得发黏。“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前半叶间,我们都没有什么特别实用的雨衣,大家有的不过是一顶雨帽(而且跟时髦几乎沾不上边)。”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一位策展人近期如此遗憾地表示,并将该问题归咎为材料劣化。

1951 年,Gannex 成了创新的代名词,这家公司研制出了一种外层尼龙、内层羊毛的防水织物。Gannex 的雨衣尽管不如某些前代产物那么出名 —— 比如虚构故事中,福尔摩斯经常穿的那件圆领斗篷 —— 还是在英国乃至全世界流行起来。作家 Nicholas Comfort 在《屈服:1952 – 2012 年间的英国工业是如何摆脱往日幽魂的》(Surrender: How British Industry Gave Up The Ghost 1952-2012)一书中罗列了一份平日里穿着 Gannex 雨衣的人员名单,这份名单上的名字听起来像是某一类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对于“你会邀请谁来参加晚宴?”这样的无聊问题做出的回答。“Gannex 雨衣的忠实使用者有女王陛下和她的柯基犬、菲利普亲王、约翰逊总统、毛主席、以及尼基塔·赫鲁晓夫。”Comfort 这样写道。

十年之后,雨衣变得更加透气了。如果说切尔西女郎(Chelsea Girl)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的象征,那 Mary Quant 便是为这一形象赋予标志性穿搭风格的关键人物之一。这位英国设计师 —— 她最为人知的发明是迷你裙 —— 在 1963 年推出了“雨季服饰系列”,其中包括大量完全由带有塑料涂层的棉质防水材料 PVC 制成的西服裙、雨衣和帽子。根据目前正在举办的 Quant 主题展策展人的说法,这代表了PVC 首次在时尚中的应用,很快,其他设计师也都一一效仿。Quant 致力于打造既实用又轻便的服饰,女性可以穿着这样的服饰走动、跳舞 —— 并且如同她曾经举例说过的那样 —— 追赶巴士。不过,这些完全由 PVC 打造的服饰表明,她的意图显然已经不再局限于实用价值,而是在这种看起来就很湿润光滑的材质之中寻找纯粹的乐趣:湿润质地的材料,却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干爽体验。

随后出现的创新材料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种面料让两种看似不可能的属性结合到了一起:既防水又透气。1976 年,第一批 Gore-Tex 面料诞生了,这种面料上的气孔小到足以让微小的汗水粒子排出,与此同时,又能阻止大颗的水粒子渗入。后来,Gore-Tex 被送往太空、南极大陆,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必不可少,比如我高中时去往美国佛蒙特州的滑雪之旅中,它就是必需品。诸多拥有高科技的竞争对手也纷纷踏上了同样艰辛的研发历程。(Gore-Tex 向来注重环保并引以为豪,他们近期宣布会去除或正在致力于去除织物在生产与报废期间产生的对环境有害的若干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通常作用于服饰的防水或防污功能。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坏天气,有的不过是不合时宜的服饰。”英国旅行指南作者 Alfred Wainwright 曾经这样说过。他的这一态度在父亲们、户外服饰零售商以及 —— 显而易见 —— 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中深具共鸣。可是,当我们遇到气候危机时,又该穿什么呢?如果你将目光投向时尚界,那么,从过去几个季度中可以找到的零星答案便是军事风与户外风的结合:高性能的面料、大量尺寸各异的口袋,外加精巧的剪裁。想象一下:颇具品位的士兵搭乘太阳能供电的自动扶梯翩然而下,以一身潇洒时髦的服饰迎接无可救药的未来。

时尚界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越来越多的数据,变得更为直观。可是,难以用图表直接呈现的,是我们在选择服饰时不断变化的考量对周遭环境产生的影响。Gilligan 在书中表示,农业的出现与纺织品制造的关系比人们先前认为的要更加紧密。他同时提醒读者,纺织品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曼彻斯特是最早实现工厂现代化的城市,那儿的工厂最初便是专门生产棉纺织品的,难怪曼彻斯特又被称为“棉花之都”(Cottonopolis)。

二十世纪起,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塑料制品,这也使得防水服饰变得易于生产,价格也更为低廉。合成材料如今已经遍布全球,而防水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高科技,在我们的日常服饰中的应用日益普遍。如今有一类户外运动爱好者,他们其实从来不踏足都市以外的区域,对于收集装备的兴趣远远高于真正去往远方。这一类人的日常穿着倒是蕴含着一些先见之明,也即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反转:我们无需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早晚会亲近我们,因此,早做准备总是好的。面对近来不断出现在头条新闻中的气候危机,不难想见,我们这些防水装备的寿命会比我们自己的都要长。这一切都让我想起曾经在别人浴室里见过的 Lawrence Weiner 的一幅作品,上面写着“水自有出路”(WATER WILL FIND ITS WAY),“水”字中间是一个黄色的向上箭头,箭头的另一端,连着“出路”的“出”字。整幅画面的左下角略微倾斜地印着“不管怎样”。因此,整句话就是:“不管怎样,水自有出路。”(WATER WILL FIND ITS WAY HOWSOEVER)这句话既充满威胁,也充满希望。

Alex Ronan 是一名来自纽约的作家、记者。

  • 文字: Alex Ronoan
  • 制图: Nathan Levasseur
  • 翻译: January Yang
  • 日期: 20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