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maire :低调亦奢侈

设计师 Christophe Lemaire 和Sarah-Linh Tran 邀请我们做客其巴黎工作室,畅谈独立精神、团队合作,以及与 SSENSE 独家合作的胶囊系列

  • 采访: Eugenie Dalland
  • 摄影: Saskia Lawaks

在一个温暖、多云的三月里的一天,我造访了 Lemaire 在巴黎的工作室,这里一派简约,营造出安静的氛围。他们刚刚在巴黎时装周举办了 2019 秋冬系列大秀,视线穿过走廊,能够从衣架上陈列的成衣样品上捕捉到品牌的标志性色调 —— 碳素灰、橄榄绿、蜜糖棕、奶油白,一片温柔婉转的中性色。

再看那些精妙的设计单品 —— 垂坠长裙、耸肩西装、加入了独特针织元素的风衣系列、长裤以及版型挺括的套装。阳光所及之处,一些巧妙的撞色元素活泼跳跃:红金棕、森林绿和饱和的天青蓝。 我独自领略色彩和剪裁的魅力,就在几乎要沉醉的时候,这些衣服的设计师 Christophe Lemaire 和 Sarah-Linh Tran 出来迎接我了。

Lemaire,由 Christophe Lemaire 于 1990 年成立。品牌成立 30 年间,已经经历了几代更迭,期间两次问鼎法国国家时装艺术发展协会(ANDAM)大奖 —— 一个致力于挖掘和支持法国本土优秀设计师的时尚设计奖项,Margiela 、Bernhard Willhelm,以及 Y/Project 都曾获此殊荣。Christophe Lemaire 曾先后担任 Lacoste 和 Hermès 的创意总监。2014 年,他决定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个人品牌,并与搭档 Sarah-Linh Tran 携手开发。他们的设计以其简约、优雅和实用的风格而饱受赞誉,但品牌的创造力也在于其发展和运营模式。与大部分品牌尊崇设计师绝对权威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Lemaire 秉承团队合作和联名协作的品牌发展宗旨。这一概念与 Martin Margiela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时尚生产具有合作特质的观念不谋而合。一个明显的例子是, Lemaire 今年将继续与优衣库 U 系列合作,推出联名设计款,这个系列保留了设计师标志性的利落剪裁,却走亲民的价格路线,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此外,Lemaire 与 SSENSE 的联名牛仔胶囊系列也在各方的翘首期盼中即将问世。

工艺和面料品质也是品牌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 LOGO 至上的狂热淹没时尚的时代,一些影响力巨大却鲜有个人时尚主张的名人或网红成为潮流的推动者,身处这样的时尚圈, Lemaire 却独善其身,不为所谓的潮流规则所裹挟,成为了一个游离在游戏规则之外的“异类”。他们的愿景是尽快走出现有时尚“唯品牌论”的怪圈,让产品独立起来,让产品为自己说话;同时,要让服装回归“日常”,回归实用性,衣服是设计给人穿的,而非新奇百怪、眼花缭乱,在社交媒体上作秀用的。从这个层面来说,Lemaire 可能会被打上古怪的“叛逆者”的标签:这个品牌摒弃了“不惜一切代价增长”的典型商业模式(他们特立独行并以此为傲);驾驭来自市场的压力,及时呼应潮流却不屈服于潮流(他们更偏向于保留品牌现有的剪裁,只为新一季做略微改动);专注于与客户建立持久的关系(他们在 Instagram 上被 tag 的照片让我们看到日益增长的忠实的 Lemaire 粉丝群体)。 Lemaire 和 Tran 在市场和创意之间的钢索上小心翼翼地前进,保持着平衡,凭借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和洞察力,将通常不相容的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Lemaire 仿佛一股清流:用现实说话,归根结底这一切的起点都是服装 —— 那些漂亮、制作精良的服装。这股清流着实让人感到轻松。

Eugenie Dalland

Christophe Lemaire 和 Sarah-Linh Tran

谈谈你们最新的19秋冬新品大秀吧。你们是怎么策划的? 是不是就像策划一场演出一样?

CL:绝对是!

ST:我们退一步想,既然我们的衣服是为日常穿着而设计,也许我们应该尽可能简单地去思考其展示方式。所以后来,我们选择了Ecole Duperré (Duperré应用艺术学院)作为秀场地点,单纯只是因为这个学校离我们很近,而且我们双方在硕士课程上还有一些合作。

CL:我们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建筑、高度以及采光……

ST:我们让模特在不同的房间走来走去,这个创意真的非常有趣。整个场景的比例和设置就好像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营造出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拉近了模特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得以近距离观赏这些衣服。

这么说来,好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秀”。

CL:有时候你会感觉时尚界的人好像羞于承认他们只是做衣服的,他们或是“玩摇滚的”,或是“艺术家”,仿佛做衣服只是副业。大错特错!我们非常自豪我们是做衣服的,我们想要做出那些能够让人们感知和表达他们的个性的衣服 —— 这也是我们想要在我们的秀上表达的声音。

我喜欢你们的那个中性色调系列,相似的颜色却以不同的面料和质感来呈现和演绎。

CL:在面料的品质上我们从来不妥协,面料成本在我们整个服装成本中比重很高。 这恰恰就是独立经营品牌的美妙之处,你可以坚持自己的理念,这一点在一个大公司是无法实现的 —— 一帮销售人员成天围着你转,你怎么可能自由地践行自己的想法呢。

ST:可靠的面料成就可靠的服装。中性色十分百搭,也很实用,同时包含了轻松随性和优雅持重两种属性。

CL:我们喜欢优雅,但不喜欢太过奢华并且需要小心呵护的那种优雅。

我最近访问了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法国普瓦西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萨伏依别墅(the Villa Savoye),那种服务于功能性和实用性的美学呈现令我深深着迷。这种理念是否在你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CL:功能和现实当然是基础,但我们同样欣赏不是纯粹的实用主义的东西,也试图演绎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通过细节的设计 —— 比如缝合的方式,或是纽扣的选择等等,这些都不是以实用和功能为导向的。我是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的忠实粉丝,我参观了很多他的作品,那些建筑的美不仅仅在其功能性,身处其中你还能体会到一种感性的成分,可能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勒·柯布西耶,也正是这一点,让他脱离了社会建筑师的行列。所以,也许这就是这种非刻意的感性、魅力、或是 “诗性”,才能成就美好的建筑或是物件,甚至是精妙的服装。如果一个设计既有理性的实用与逻辑,又兼容了感性的情绪或精神,那绝对是一件好作品。

ST:确实,设计一件衣服和设计一处居所的理念是相似的。我们制作服装的时候,总是会花一些时间去穿着和体验,口袋设计是否合理?侧面的开叉对不对?应该如何把手插进口袋里?要怎样才能把领子扣起来,是不是有足够的空间去扣?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客户都是建筑师!

CL:对,日常的动作,因为,衣服之于我们,并不仅仅是一种向外的展示,作为穿着者自身对这件衣服的感觉也很重要。

“我最懊悔的是以我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品牌。诚实地说,我选择这个名字的时候还年轻,当时没有别的想法。” —— Christophe Lemaire

这让我想起了波德莱尔 (Baudelaire)的诗歌作品《应和》(Correspondences)中写道的: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关于一种想法的交流,其深层本质在于富有创造力的发声以及应和。你们是否发现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设计会将这种“交流”付之于实践?比如自己单独不会想到的创意,却能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产生?

两人:当然!

CL:我们坚信团队合作,这是我们长久以来坚持的信念,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我们而言“设计师就是天才”的理论略显荒谬的原因,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制版师、好的助手、好的团队和好的沟通能力,你是不会成功的。最初的想法和最后产出的作品不一定相同,那是因为初始理念、实施过程以及沟通的质量,有时候甚至是沟通中的理念对抗,都参与在创造过程中。

ST:并且事实上我们的方法、自身的能力甚至是所有的阻碍和局限很大程度上也启发了我们的创意。

CL:我最懊悔的是以我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品牌。诚实地说,我选择这个名字的时候还年轻,当时没有别的想法。我现在的理解是,这个品牌更准确地说仅仅是一个概念,不是我个人的私有物品。我可能是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视角,但是是整个团队和来自各方的感知和想象力共同培育了这个品牌。

如果不叫 Lemaire, 你会怎么给品牌命名呢?

CL:很久之前,我想过要叫它“habits”(法语中“衣服”的意思),我爱这个词因为它也意味着“habiter”(法语中表示生活、居住)。当然,“vetements”也是衣服的意思,但这个名字已经名花有主,而且出于其他原因,我也不能用它。另外一个词是“uniform”,很有争议,当时我们有很多的……

ST:争论!(笑)

你能说说关于和 SSENSE 合作的胶囊系列吗?

ST:我们非常喜欢牛仔,所以根据品牌的消费主力,我们决定要做一个靛蓝项目。

CL:我们喜欢牛仔不仅是因为牛仔裤的反文化隐喻,而是因为它是一种伟大的面料。 用更精致的版型来塑造工装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ST:另外,也是由于它的制作方式,制做牛仔布的工厂有套专门的工序。最后洗涤的步骤也非常重要,需要特别的感觉。

CL:我们喜欢牛仔经过时间打磨的样子,还有就是耐用性。

你在时尚界的早期经历之一是做设计师 Christian Lacroix 的助手。他也有非常独特的个人见解,但却与你的美学信仰大相径庭。你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了什么启发?

CL:我很年轻时就开始从事时尚方面的工作,我遇到 Christian Lacroix 是在 80 年代,他当时在 Jean Patou ,我正好在找工作,他给了我这个机会。他习惯于在设计表达中引入文学和艺术或是艺术史,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他拥有令人惊叹的能力,可以以文化和感性的方式去解读色彩和质感,你不能仅仅称他为时装设计师。我受益匪浅。我曾经对时尚持有复杂的态度,我对风格和衣服很感兴趣,但对时尚文化兴趣寥寥,我一直以为这种文化很肤浅。然而,通过 Christian Lacroix,我可以看到即便你来自别的领域,依然可以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所以这段经历给了我信心。我曾经担心在这个领域你必须要沿着某种特定的轨迹才能成为“正宗”的设计师,但从他身上我了解到,用好自身所长一样可以在时尚领域有所建树。

听起来这段经历真的成就了今天作为设计师的你,特别是你开拓出的不刻意迎合潮流的品牌经营方式,似乎也能从中找到某种印证。

CL:这其中的压力是异常巨大的,这也是常常困扰我的地方。从个人来说,我一直更钟情于经典永恒的、具有延续性的风格,喜欢那种带有个人特色的设计,然而,我同时也在经营着一家企业,经营企业就会产生一种压力,逼着你得顺应时代,追赶潮流。正是基于这一点,运营 Lemaire 才会变得那么有趣。我觉得我们成功维持了品牌风格的延续性,我们不会每一季都换一种风格,推出全新的设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适时调整与改进,去理解潮流。这是一种情感的进化,归根究底,我们热爱时尚。所以,我们当然会关注潮流和热点。在我看来,我们接受时尚风格“驱策”的方式,是反其道而行,那些出现得太多、太频繁的所谓“热潮”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竭力去避免的,我们要做的,是与众不同。所以这就是如何维持平衡的问题了,保持自己的气节、坚持风格的统一,但于此同时,也要清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对潮流和趋势保持敏锐性。

保持平衡是如此重要,特别放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被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轰炸,几乎失去辨别能力。

CL:我不是一个爱上社交媒体的人。在这方面, Sarah-Linh 比我更积极活跃一些。我觉得至关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批判和抵抗的姿态。在这个超自由世界中存在着软专制,你得遵守,不能质疑,你需要跑,快一点、再快一点,你没有更多的时间。一路上,你会被越来越多的东西所干扰,所牵制,直到最后迷失了自我。然而,其实你完全可以后退一步,对这些说“不”,这就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态度。

在一个采访中,你曾经把这种压力称为“灾难”,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

ST:多亏了早期的博客,我们的品牌获得了一些曝光度。 Instragram 很有趣,我们通过这个平台让很多最初不知道 Lemaire 的人了解并关注我们这个品牌。我们可以创作和发布一些带有亮点内容,让受众获得新的认识和体验。

CL:对我来说,社交媒体没有为题,有问题的是商业的入侵。

怎么说?

CL: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晚期的世界,商业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潜移默化、悄无声息,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它的入侵。这导致的不光是信息爆炸的问题,还有这个现象背后的道德问题。我最近有做过这方面的讨论,关于广告入侵的问题。它污染了我们的思考方式,腐蚀了我们的心理;它制造了如此之多的困惑因为我们无法界定真相与谎言,无法辨别好与坏。总而言之,网络、社交媒体,这些事物当然都有好的方面。好比个人主义,我们拥有个体的自由这一点很值得称道,但当你的所作所为都由社会、家庭和社会规则来决定的时候,就变得不那么美妙了。所以对我来说,这不是社交媒体的问题,更多的是占据主导的过剩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问题。我认为人们是如此缺乏安全感,因为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每个人都需要重塑自身。当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因为总有人会举起手来说:等等,或许我们应该质疑这个理念 —— 这种告诉我们必须要生产更多、要消费更多的主流思想。

基于这点考虑,你会给年轻的设计师什么的建议呢?

CL:我觉得梦想很重要,但认清现实也很重要。举例来说,我们目前做的是商业,新一代的设计师们可能会更看重这一层面,但是在商业的外壳下,你又要填充哪些内容?你到底要拿什么去做商业?你是否想要以此来实现理想和信念,还是说它只是你获取权力和知名度的工具?又或者说,你正在做的事能否让世界变得更好?就商业本身来说,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做,你拿什么去做?

Eugenie Dalland 是撰稿人和《Riot of Perfume》杂志的出版人

  • 采访: Eugenie Dalland
  • 摄影: Saskia Lawaks
  • 翻译: Yuan R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