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Paul Smith 的
奇迹之匣
50年、五位艺术家与一位设计师恒久不变的好奇心
- 文字: Paul Smith、Nikko Gary、David Jien、Janie Korn、Diana Rojas、Ben Sanders
- 相关图片提供: Paul Smith、Nikko Gary、David Jien、Janie Korn、Diana Rojas、Ben Sanders

放慢脚步,凑近点看。传奇设计大师 Paul Smith 位于伦敦的工作室其实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圣殿。他五十年时尚生涯的重要性与卓越性,可无法用 200 个季节循环往复的潮流趋势简单概括。这位设计师日益增加的藏品中充满了对往日的沉思与追忆:艺术品、小物件,以及各种关于人与地方的观察,他正是在这些藏品的启发之下,构建出反极简主义的立身风格与令人敬畏的时尚与美学视角。一整箱旧式卡带(Tracy Chapman、Leonard Cohen、Sade……不一而足)让人想起他第一场时装秀的情形,而那些锡制玩具、微型蜡制食物乃至带有园艺小贴士的香烟牌子,则为他的创新美学赋予了更多韵味。
好奇心爆棚的 Smith 自称是“喜鹊式收藏家”。尽管置身于一个向来以展示未来为特点的行业,他却坚持不断在自己已经拥有的物品中寻找灵感,把陈旧的创意改头换面,通过日积月累的虔诚收藏将所思所想发扬光大。Smith 将儿时记忆、海外寄语,以及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那里获得的灵感启发通通缝进了衣服里。他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与温故知新的追索中,还由此建立了一个传奇品牌。
2020 年是 Paul Smith 创立的第五十个年头。更重要的是,今年也是我们有必要向他的价值观看齐的一年。我们畅想与未来有关的设计与创意,其实是在表达对于羁绊、色彩,以及铭记美好时光的渴望。随着时间流逝,不起眼的小饰品成为回忆里的坐标,各种物品都成了历史档案。为了表达对这位影响力十足的设计师的敬意,也庆祝他与 SSENSE 合作的 2020 年秋冬 “spaghetti print” 独家系列的正式推出,我们邀请艺术家 David Jien、Diana “Didi” Rojas、Ben Sanders、Janie Korn 与 Nikko Gary 一起回首过往五十年,根据 Paul 众多藏品之中最值得一提的五件物品,通过各自的设计重新进行诠释。
20 世纪七十年代:
Brionvega Cubo 收音机

Paul Smith
上世纪六十年代晚期到七十年代早期,我刚刚开始了解意大利风格的设计。任何产品、设计或建筑,凡是来自意大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让我大开眼界。Brionvega 的这款名为“Cubo”(方块)的收音机是由 Richard Sapper 及 Marco Zanuso 设计的,灵感来自军用的野战收音机。收音机的一侧装有铰链,看起来就像个盒子。从日用品中汲取灵感设计摩登产品这一点对我启发甚大。这种思路与我自己设计时玩世不恭又特立独行的理念不谋而合。我当时存了笔钱,买了一台这款收音机,能拥有一款意大利设计的产品给我带来了莫大的荣幸与喜悦。
David Jien
我一看到这款收音机,就被其简洁的外形以及打开之后呈现的复杂面板与功能所吸引。这款设备童趣十足,使用的人需要拉开插栓才能操作。我随即潦草地画了好几张速写。我自己在设计时往往会选用非常基础的形状(正方形、三角形与圆形),因此,根据这台收音机的外形来建立或构造一件作品对我来说相当得心应手。我在此之后将速写画成了精致的素描,并从中构思出打造三维作品的想法。我想要设计出让人拿在手里把玩的产品,并且像 Brionvega Cubo 收音机那样,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这件物品无疑对 Paul 的设计与时尚理念产生了影响。而我身为艺术家与收藏家(我长期收集化石与矿石),也特别理解收集物品的重要意义。我认为收藏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对于艺术家或创意人士而言,这种爱好还能对工作有所助益,而大家设计出来的作品,最终又会成为他人的藏品。

David身着: Paul Smith 50th Anniversary 连帽衫
20 世纪八十年代:
Olympus O-Product 相机

Paul Smith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日本那边签了一个授权协议,因此得以频繁前去拜访。去了之后,我很快意识到,那里的创新设计早已赶超许多国家,等到八十年代末,日本的产品设计已经相当发达。当时日本有位名叫坂本直树的设计师创立了一家名为 Water Design 设计公司,Olympus 70 周年纪念之际推出的 Olympus O 相机就是他设计的。这款相机由最先进的材料制成,但外表却有着传统的古典气质。限量两万台的相机每台都带有唯一的编号,甫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成了坊间热门藏品。我不仅给自己买了一台,还留了几台放在伦敦的店里出售。那个时代,我常常去各地淘一些难得一见的有趣玩意,放在我位于伦敦科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的第一家商店出售。打火机、相机、钉枪、Dyson 吸尘器,店里销售的物品种类繁多,但 Olympus 的这款相机是我至今仍然留存的唯一一件物品,尽管相机外壳已经得用胶带加固,却始终是我的心头宝!
Ben Sanders
我从儿时起就收藏各类物品:数以千计的瓶盖(那些日子里,精选出来的瓶盖能装满一整个雪茄盒);数以百计的 NASCAR 赛车模型,我父亲每个星期天雷打不动地观看赛车比赛时,我就会把这些模型按照各种顺序依次排开;我还在床底下藏了块木板,上面贴满了我吃过的所有口味果冻的标签。我在艺术上的自我认同便是源自对收藏的痴迷,这种身份认同与小时候各种各样的收藏一脉相承,反映出我对世上物质文化领域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至于我在创造上受到的影响,当然不能不提 Paul Smith。我在念艺术类院校时曾经去伦敦游玩,我和同学有幸在伟大的已故设计师 Clive Piercy 的介绍下,前往 Paul 的办公室拜访。我们在 Paul 放满藏品的办公室里待了一个小时。他没怎么谈论服饰,而是拿出无数珍藏的工艺品,娓娓讲述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和他钟爱的理由。我是在那次拜访中才真正懂得将探索视为过程的重要性。有的时候,收藏这一行为和旅行、购物甚至一本一本翻阅书籍一样,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加重要。另一方面,亲眼见到像 Paul 这样级别的人对钻研单一门类的创造毫无兴趣,而是广泛且深入地探索他感兴趣的万事万物,这种经历简直改变了我的人生。他深信自己兴趣爱好中的无数点线面最终都会融会贯通,连成一整片更为广袤也更有凝聚力的景象,这种自信也深深感染了我。本着这样的精神,我决定以 Paul 收藏的 Olympus O-Product 相机作为出发点,对圆形、研磨铝合金材质、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尚与科技、Dyson 真空吸尘器及意大利面自由地展开探索,其结果汇集而成的多媒介画作如今贴满了我办公室的一整面墙。其中的某些元素说不定会带来巨大启发,让我们在今后的许多年里都获益良多。
20 世纪九十年代:
James Lloyd 绘制的 Paul Smith 肖像画明信片

Paul Smith
我的妻子 Pauline 原本在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念时尚设计专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改变心意,转而决定学习艺术史及绘画技艺。后来,她非常顺利地转学进入著名的伦敦斯莱德艺术学院(London Slade School of Art),当时的申请人数有 600 人之多,录取名额则非常稀少。在斯莱德就读期间,她画的大多是写生画。毕业后,为了鼓励后辈提高写生技能,她与我一起为斯莱德写生教室的模特以及一名主修写生画的学生提供资助。我们在 1994 年到 1996 年期间资助了第一位学生,就是就读于斯莱德的小伙子 James Lloyd。毕业之后,他参加了著名的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London’s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举办的 BP 肖像画大赛(BP Portrait Award)并成功胜出。获奖后,他不仅得到一笔奖金,还受到委托,绘制一幅肖像:以我为模特的肖像画。作品完成之后会被美术馆作为永久藏品保存。国家肖像美术馆此前对我资助他上学的事一无所知,因此,当大家得知我们早已认识,都感到特别惊讶。画作于 1998 年完成后,在一家画廊的晚宴上进行了展出,那真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夜晚。我很高兴 James 如今已是全职肖像画家,而且事业有成。而我也不断通过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设立的助学金继续扶持年轻艺术家们。我还会在今年启动基金会的项目,目标就是为创意人士提供各种有帮助的建议。
Janie Korn
我很小的时候就在耳濡目染之下,对收藏这一爱好了然于心,这方面的热情对我工作的影响比其他任何方法论都要大。作为女孩,儿时的我会跟姐姐一起在小区里进行“探宝行动”,对于小镇上蜿蜒的小巷子分外痴迷。我们到处闲逛,还跑去草坪上摘花,这一过程偶尔会带来意外之喜,比如捡到被人丢弃的纽扣或小玩具。我们摩挲着这些小玩意,为每一件物品编造身世与渊源,想象它们各自是如何历经波折来到草坪上的。我们想知道它们有没有被人珍爱过,如果有,那为什么最后会被丢弃?这些探宝之旅在我的内心埋下了好奇的种子,也让我莫名地从小便生出一种近似怀旧的情结。我父亲当年也十分鼓励我收藏各种小玩意。星期五晚上吃晚饭时,他会端来装满各种奇怪物品的大鱼缸,然后伸手进去摸索一通,捞到什么便掏出什么来:比如一小瓶柠檬酸结晶,上面贴着希伯来语的标签,这是他的祖母为糖醋包菜卷增添“酸味”用的;还有用来执行侦察工作的微型放大镜,或是一罐润喉糖,罐头的盖子上画着两位困惑的老人,旁边写着“Senior Mo-Mints”。父亲不管掏出什么神秘物品,都会跟我们分享与其有关的故事。不过,自从我成为艺术家之后,对于收藏的理解也变得有所不同。我制作的蜡烛富有时代感,看着架子上插着易燃灯芯的蜡烛,人们也许会纳闷:要是点燃蜡烛看着它在几分钟内燃烧殆尽,会是什么感觉?如果现在不点燃,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有些买了我的作品的人会向我保证,绝不会点燃这些蜡烛。不过老实说,这些蜡烛一旦找到新家,就找到了自由。不管是否被点燃,这些蜡烛都已经不再与我有关,而是开始谱写各自独立的故事。我只希望人们能够珍惜我的作品,就像我父亲珍惜鱼缸里的各种物品,以及我珍惜我日益增加的藏品一样。

21 世纪初:
苹果立方体扬声器(Apple Cube Speaker)

Paul Smith
我有幸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结识了 Jonathan Ive,他当时还在英国一家名为 Tomato 的产品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师。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他被 Steve Job 挖去苹果公司,随后获得了莫大的赞誉与成功,并在那里工作了将近 30 年。他后来送了我一台他在 1998 年设计的苹果 Mac 电脑。到了 2000 年,我把这台电脑放在了商店的橱窗内进行展示。此前的电脑大多是平淡无奇、毫无特色的办公用品,而 Mac 电脑无论是颜色、形状还是选用的半透明材料,都在设计上有着前所未有的革新。2000 年时,苹果设计了几款令人啧啧称奇的立方体扬声器,其风格之现代,让人大为吃惊。我从小到大,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工作中,周遭摆放的始终是硕大的 Wharfedale 音箱,这类器材无疑能够突显现代音乐的各种音质,但苹果扬声器不仅尺寸小得惊人,其音质也完全出乎大家意料的好。让人能够看到产品的内部构造与“肚肠”本身就是一种反其道而行的创意思路,我每天在工作中追求的正在于此。
Nikko Gary
“见识内部构造……”这款海报的设计灵感便是来自我的童年时代,以及 Paul Smith 对于苹果立方体扬声器的喜爱。刚进入二十一世纪时,我还在念小学,但当时看到的各种广告、电视剧以及电器设备,至今都给我带来莫大的启发。为了在设计中向一个对我影响如此之大的时代致以敬意,我决定将 Paul 招牌式的 Granny Smith 青苹果海报重新进行设计,过程之中主要聚焦于透明感、透视以及科技的主题。后来,我借助渐变色、力度不一的笔触,以及 Smith 说起的苹果扬声器的故事,将作品垂直翻转,以此提供别样的视角。不管大家认为海报上的苹果是在底部飘浮,还是正从顶端落下,这一设计过程都让我有机会将 Paul Smith 与苹果公司跳脱常规的思考模式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21 世纪一零年代:
Paul Smith 设计的环意自行车赛(Giro D’Italia)粉色领骑衫

Paul Smith
对我的背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十几岁时曾是一名职业自行车选手,自那以后,我也一直与运动世界走得很近,至今都和一些职业骑手有往来。2013 年时,我非常荣幸地受到邀请,为环意自行车比赛设计领骑衫。环意的领骑衫一直以来都是粉色的,因此我的设计也必须是粉色。我不仅要把各个赞助商的名字放到衣服上,还得设法加入我的个人风格与设计心思。因此,我在袖口上用到了我的招牌式条纹,还在衣服上画了一个骑行者的小图案,又将 Paul Smith 的 logo 以十分抽象的形式放到了衣服的下摆,每一处设计都很低调,丝毫不会喧宾夺主。这款领骑衫对我个人的重要意义有三层:一,我最初设计的款式受到了梵蒂冈教皇的赐福;二,前世界冠军兼好友 Mark Cavendish 费劲千辛万苦赢下那不勒斯的第一赛段,就是为了穿上我设计的领骑衫 —— 尽管他只能穿一天;最后一点,我极为仰慕且在不同场合见过若干次的 Vincenzo Nibali 成了最后的总冠军。整段经历都特别美好。
Diana “Didi” Rojas
我近期的工作中包含手工制作盘绕式的滚轴型雕塑,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式,我都进行了各种尝试。就外观而言,我在这些作品中加入了详实的细节,试图表现或捕捉与其相似的“现实生活”主题的精髓。每件作品的内部都是中空的,大家只要仔细查看,都能看懂我是如何用黏土雕刻出这些滚轴式的雕塑。我在创作这些雕塑时只参考了各种照片,旨在通过这些作品拓宽消费主义社会中各类物品对我们的意义,并且提出问题,质疑我们为何总是要要根据服饰来判断自我。我被分配到的物品,就是 Paul 设计的 2013 年环意自行车赛领骑衫。这件衣服极具标志性,不仅因为其颜色令人难忘,而且大家都能看出,这是 Paul 设计的。Paul 设计这件领骑衫的过程,与我自己构思时的角度有着相似之处。他一边要兼顾颜色与品牌的限制,一边还要设法将“Paul Smith 出品”的个人风格加入其中。我的雕塑也是这样,我必须保留物品的真实面貌,同时又要尽情展现我的设计理念 ——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的个人风格。Paul 的知名条纹、自行车手的图案以及他的 logo,这些别致的细节都不动声色地体现了他的风格。这件无与伦比的领骑衫不仅彰显了他的设计美学,也是在向他的品牌与自行车运动精神致敬。

- 文字: Paul Smith、Nikko Gary、David Jien、Janie Korn、Diana Rojas、Ben Sanders
- 相关图片提供: Paul Smith、Nikko Gary、David Jien、Janie Korn、Diana Rojas、Ben Sanders
- 翻译: January Yang
- 日期: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