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书单分享:Ross Scarano
读 Colson Whitehead、Ellen Willis 和 David Wojnarowicz, 探索感知疆域
- 文字: Ross Scarano
- 摄影: Othello Grey

首先,让我们抛出一些问题。你读哪些类型的书?你是不是一个慢热的、走心的读者,会被那些喻世的、煽情的文章所吸引?写作会让你找到方向吗?你的阅读习惯是否直接反映了你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态度——你是否更倾向于质询、还是理解、亦或是抗拒?你是否每晚都换不一样的书读,将那些未读完的书一本本摞在床头柜上?在接受的前提下,作者的态度是如何影响你的?悄无声息地,有些书能让时间停止,或是乱入你的内心世界;也有可能相反,有些书能让你远离——比如说非类型化的写作。对于读者来说,不断被作者挑战三观是否是阅读的终极乐趣?
这里,撰稿人、编辑(先前为 Complex 网站编辑,目前为 Billboard 网站编辑 )Ross Scarano 和我们分享他的私人书单, 这些书从某种意义上充实和升华了他的人生,或挑战他的内心极限,或者激发了他在音乐评论上的灵感。
《残酷的艺术》(The Art of Cruelty) 作者:Maggie Nelson
每日都有残酷的戏码在上演。早晨、中午或是晚上,如果我们够“幸运”的话,我们常会被邀请观赏一些可怕的事;很多时候,暴力的降临不会有任何预警,也不征求任何人的同意。艺术往往自带刀斧。作为观众,我们被要求要为这些艺术作品所震慑,从而对所处的现实世界形成更好的理解。但是,我们吸收这些冲击后获得了什么?如果我们拒绝接受这些艺术,我们又能学到什么?
这些内容都是 Maggie Nelson 长篇艺术批评作品 《残酷的艺术》(The Art of Cruelty)一书主要涉及和探讨的。过去几年中,Nelson 在这一领域深受读者喜爱。很多人从《蓝花》(Bluets)一书开始接触、了解她,这本书中集中了她对蓝色展开的独特冥想,描述浪漫的失落与色彩的关系。成为畅销书作家让她收获盛名的同时也招致了一些批评。有些人评论她的自传体作品《阿尔戈英雄》(The Argonauts),指出她实际上并没有很先锋。在这本回忆录中,她写到了她的同性伴侣以及自己成为母亲的经历,一些评论认为,经管她已经很尽力地去模糊处理,但一如其他白人作者,她的作品中依然有许多未触及和突破的盲点,着实令人沮丧。
尽管如此,我仍然会极力推荐《残酷的艺术》并把它列在我的书单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横跨多学科探寻答案,她的好奇心让这部作品精彩非常,丝毫不逊色于《蓝花》。这是 Nelson 的品味,充满独特气质和矛盾,如她本人一样。对于第一次接触 Nelson 的年轻评论家来说,尽管作品中引述了大量其他文本,从 Kara Walker 到 Sylvia Plath,从 Nao Bustamente 到 Karen Finley,但丝毫不影响新读者的阅读体验,依然可以流畅地一读到底。这是我最喜欢的写作类型——作者不会要求你全盘接受她的想法,而是给出空间邀请你自由想象,生发出自己的思考。
《荒野侦探》(The Savage Detectives) 作者:Roberto Bolaño
我们常说,文学是有意义和有说服力的,因为它是无用和深奥的。 Roberto Bolaño 真真切切地理解这种观点,而这个丧气的悖论也是《荒野侦探》这部作品的悲剧核心。该书于 1998 年首次以西班牙文出版,后在 2007 年 4 月推出了英文版,这个智利作家的异类风格在欧美主流文学界掀起了一股来自拉美的奇幻热潮。而彼时,他已经去世将近四年。
关于世界如何硬生生地吞没你的艺术信仰这个主题,这部作品是我读过的最有趣、最有野心,也是最悲伤的小说。尽管小说的最初,没有一丝一毫的痕迹显示出这些特质。试想一下,你拿着一管炸药而你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炸药 —— 这个故事就是如此走向,一层一层渐入佳境。1975 年的墨西哥城,我们的主人公 Juan García Madero,他叛逆、激进,立志做一个诗人,在结交了由 Arturo Belano 和 Ulises Lima 领导的“本能现实主义诗人”群体之后,他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为之奋斗的对象 ——“本能现实主义”,而这显然比 Bolaño 本人和他的朋友 Mario Santiago 各自在现实中的奋斗理想更难实现。和一个皮条客结仇后,主人公一行躲进了沙漠并开启了一段寻找该诗派失踪的精神领袖的旅程,自此以后情节接连展开,一个典型的 A 故事引发 B 故事,又引出 C 故事的导火索式的结构。故事一步步深入,炸弹终于被引爆,小说来到了第二部分,以 Madero 的第一人称叙事被后续许多其他人物的叙述所替代,400 页的故事中不断出现新的叙述者的声音 —— 仿佛爆炸后的炸弹弹片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缓慢地落在世界各地。年轻人的能量和信念逐渐流失,梦想一步步走向幻灭,甚至连朋友之间都不再谈论。年轻人终于也意识到,现实生活给你的机会远比诗歌散文能给的要多。
《来自 Ego Trip 的饶舌歌曲大全 》 (ego trip's Book of Rap Lists)
《来自 Ego Trip 的饶舌歌曲大全》这本书就像是外婆家的阁楼,只不过里面藏着的是嘻哈音乐的历史。就像封面图片所暗示的,本书编者 —— 短命的饶舌音乐杂志《Ego Trip》想要展示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 —— 当你打开它,你会发现里面塞满了各式各样的旧海报、老古董以及各种知识。这本书轻松诙谐,内容五花八门,比如经典演出场地、音乐小样、未公开的 Mobb Deep 剪辑、关于乳房的歌词、Greg Mack 的故事、大洛杉矶地区电台 KDAY 的节目总监的故事……13、14岁的时候,我在匹兹堡市郊的一家 Borders 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它告诉我的除了嘻哈音乐之外,还有更为至关重要的事,那就是种族问题。在你打开这本书之前,你必须能够应对它对种族问题的放大与强化,编者仿佛刻意用着斜角镜头来呈现这个问题,让读者无法忽略:这本书的封底上赫然写着“《来自 Ego Trip 的饶舌歌曲大全》比种族主义更受欢迎! 黑人、白人都同意”,这句话印在所有阅读评论家和名人的推荐语之上。(不仅如此,这本书甚至还专门有一章叫“种族”。)单从歌词内容来说——这里我主要指这本书上所列出的(以及 Okayplayer 论坛上的那些音乐歌词)—— 其中关于种族的内容是无法绕开的,对于白人嘻哈音乐爱好者而言,你无法一边宣称喜爱这些音乐,另一边却不去正视和思考种族问题。这根本不可能,你不可能不思考。
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我有一天能碰到这本如金矿一样的宝书的负责人。我已经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面对面交谈过。如果没有一起工作的机会,我也会用邮件和他们联系。Sacha Jenkins、Elliott Wilson、Chairman Mao、Gabriel Alvarez 以及 Brent Rollins。 在一次拍摄前,我曾和 Brent 一起开车在洛杉矶兜风,我在车上听他的故事。这个家伙,为 Boyz N the Hood 设计了 LOGO,他也是这本书的主要策划人;我们坐车里吹着空调闲聊,视线范围内,好莱坞标志赫然在目。当 Prodigy 去世时,我编辑了 Gabriel 为这位来自皇后区的 MC 写的讣告。 Noah Callahan-Bever、Rob Kenner 和 Dave Bry(安息吧!),这三个的优秀的作家都出现在了这本书前言中的致谢名单中 —— 他们都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十三岁的我可能无法想象自己有朝一日能如此深爱嘻哈。然而,如今我却可以大胆言爱,因为对我来说它就是家人。
《时代广场红与蓝》(Times Square Red, Times Square Blue) 作者: Samuel R. Delany
《时代广场红与蓝》是一本回忆录和学术论文的合集,作者以轻松愉快的、富有成效的跨越阶级接触交流作为手段,去探讨我们当下的资本主义模式。问题在于,资本主义通常会消解社会实践,而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跨阶层交流才会发生,一些特定的场所让也让这种实践的发生更稳固。在 70、80 和 90 年代,时代广场的色情片剧场曾是男同性恋者们寻求性、对话以及庇护的场所。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作者 Delany 著成此书。书中描写道,柔和的投影灯光中,Vanessa del Rio 的身影在荧幕上起起伏伏,而在此过程中, Delany 和剧院的其他观众享受彼此的陪伴并建立起联系 —— 那种并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建立的联系。
“蓝色”篇中包含了很多关于性和欲望的睿智论述,作者温柔地讲述了他与妓女、走投无路的毒贩、建筑工人、变装皇后、社工、踌躇满志的学生、无家可归的纽约人和坐在棕色木质座椅上的残疾纽约客的交往故事。 这些人和他成为了长期的朋友,他还为其中一些人的学业或事业铺路搭桥。他以多种方式充实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感情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得不说,色情片剧场使他真正的成为了公民。
《耶稣之子》(Jesus' Son) 作者: Denis Johnson
如果在书单中不包括这本书,那这份书单就不够真诚,好比风俗喜剧中经常出现的那种不诚实的、爱装的人会故意为他们再普通不过的过去添油加醋,使之听起来像一段传奇。《耶稣之子》频繁出现在大学的写作课上,被用作教学材料——因为它很短、态度鲜明,还有关于毒品的描写。Jeff Martin ,我的第一位大学虚构写作的教授,要求我们阅读这本书。我记得自己坐在匹兹堡的 Panera Bread 面包店(正对着五大道的那家)的双人桌上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得不一次次地放下书,让脑子得到缓冲,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当年听到店里播放的 New Order 乐队的歌曲《Age of Consent》以及那时我点的那个甜到过分的奶油干酪甜甜圈。
Johnson 的这部小说在海洛因和本书的无名叙述者讲述的一个个废柴式失败故事中找到了奇怪的心灵安宁。你会想要模仿乃至剽窃这种写法,这也是本书作者的小把戏之一:你认为你也可以这样做。(写下与毒品有关的悲惨遭遇,将你的短篇故事串成一个类似于小说的东西,然后在中间、或是结尾处加上那种简单的、短小的段落,制造一些不期而至的反转剧情,好比偷偷摸摸掺杂了毒品的烈酒,等你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嗨了。)可想而知的是,这本书比你更聪明。在精彩的第一个短篇《顺风车车祸》(Car Crash While Hitchhiking)的结尾处,作者就给出了明确的警告:不要妄想把这本书的奇怪机理看成为你写作服务的“工具箱”。“而你,你们这些荒谬的人,你们希望我帮助你。”谢天谢地,没人在听,我们时至今日依然努力地取用。
《约翰·亨利日》(John Henry Days) 作者: Colson Whitehead
《约翰·亨利日》这本书是前同事介绍我看的,形成了我对“媒体”行业的最初印象——毒品和一间浴室 —— 腐败、颓废和消极。作者 Colson Whitehead 讽刺了自由记者这个职业,当然这原本是一个不错的行当。自 Whitehead 写作此书后的几十年,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比如从他本人在《The Village Voice》的从业经历来说,他从编辑助理转行,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电视剪辑。当然,很多事情依然没有变化。从小说开篇描述的那场发生在机场的收据追逐战,到四种杂志封面贴花的简要分析,就媒体行业的动荡以及技术反噬造成的挫败这个话题,没有什么书能比《约翰·亨利日》能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前路一片惨淡 —— 至少对每个媒体工作者而言,这本书确实确实是当头一棒。
我们的男主人公 —— J. Sutter,瘾君子、拖延症患者,喜欢请人喝酒,爱好的食物是“深红色加热灯光下的诱人的大排”,经常出入电影首映礼和各类读书会。他负责流行文化方面的新闻——这是唯一能够支持他发展他的个人爱好的职业。Sutter 的最新采访任务让他离开自己在布鲁克林格林堡的家,去西弗吉尼亚洲的塔尔科特报道 John Henry 邮票的首发仪式——由此开启一连串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
Whitehead 出版这部小说的时候 31 岁,他从多年来在民间歌谣和百老汇话剧音乐剧中广泛呈现的 John Henry 形象中取材,将 Sutter 的人物塑造和“真实的”John Henry 形象和故事交织在一起。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 Henry 神话的重述上—— 这个想法在他的 《地下铁路》(The Underground Railroad)一书中已经涉及,但这不紧紧是 Henry 的故事,这还是 Sutton 在频繁的出差和迫近的截稿时间打压中的旅途故事。(书中关于超过截稿日期、便利店以及关于一些瘾君子朋友的叙述堪称完美。)当然,即便放到今天,2 美元/字的稿酬标准也称得上是传奇了。

本图单品: Raf Simons 运动鞋
《身近刀锋》(Close to the Knives)作者:David Wojnarowicz
愤怒估计是支撑整本书的最复杂的情绪之一了。这并不意味着你每一次写作都必须要重燃愤怒之火——相反的,你必须长久地生活在愤怒的状态中。 David Wojnarowicz 在撰写这部回忆录时已经“死”了。 在 1988 年被确诊艾滋病之后,他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中进行艺术创作、写作、与人交往(有时也是断交),以及与想要中止和审查他本人和他朋友们的作品的右翼同性恋们进行战斗。《身近刀锋》出版于 1991 年,他去世前的那一年,那时他正好 37 岁。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回忆录,Wojnarowicz 记录了他残酷的童年记忆,写下那些零碎的、真实与虚幻交织片段:被父母毒打,不得不离开在新泽西的家而流落街头,做未成年男妓以换取在曼哈顿的生存可能。
《身近刀锋》是一部愤怒之书,但也不要忽略其他记录 Wojnarowicz 传奇一生的作品。比如, Cynthia Carr 于2013年出版的 Wojnarowicz 传记作品《怒火满腹》(Fire in the Belly),是一部关于 80 年代曼哈顿东村的颠覆性的文化史。在《身近刀锋》一书中,他回忆了自己那些带感的翻云覆雨的经历,或是发生在摇摇欲坠的哈德逊河码头,或是发生在横跨美国的自驾旅程途中,让人脸红心跳。当然,在他污秽不堪的纽约生活中却也依然存在奇迹与光明。书中描写道:“那些夜晚我们共度时光,从这儿到南街的所有电话亭上的每一块玻璃都在灯光的照耀中融化。我们有时躺在废弃的汽车锅炉房的屋顶,有时在孤独的变装皇后的家中。这些夜晚,我们总是能安然入睡。”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诚然,对于艾滋病的描述依然是最令人窒息的:“所以我看着这个东西在我的周遭移动,在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移动:它看不见、不可名状并且异常可怕;这是一个连点成线的游戏,一笔一划,直到最后你窥见的却是地狱的模样,然而有时我希望它真如地狱那样简单。”在绝望的日子里,在那些与艾滋病的对抗与无数的文化战役中,我们总能发现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敢的行动,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再见黑胶碟》(Out of the Vinyl Deeps) 作者: Ellen Willis
2011 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六,上午 10 点,家人、朋友、粉丝和一些爱好者聚集在在华盛顿广场公园附近的礼堂,共同追溯和回顾 Ellen Willis 一生的生活和工作。Ellen Willis 是《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的首位流行音乐评论作家,1968 年至 1975 年期间,她撰写了关于 Bob Dylan、Woodstock、Janis Joplin、和她最爱的 Velvet Underground 的大量精彩文章,以她敏锐的政治视角和包容一切的态度去审视当时的流行音乐。《再见黑胶碟》,关于她的音乐写作,是当时 Willis 唯一一部出版成集的作品。这本书的问世引发了热议。多亏了她的女儿 Nona Willis Aronowitz,Willis 的遗产得以在近年重新回到世人眼前。她的著作每一次再版都可以唤起更多的探讨,关于女权主义、性以及流行音乐。(像她这样有预见性地能将三者交织在一起,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吗?)三年后,又一本作品集出版——《 Ellen Willis 精选集》( The Essential Ellen Willis)覆盖更多她的作品。虽然选集不少,但这些作品中只有一本包含了Willis 的照片。这张照片摄于1980年,照片中,她的长头发微微卷曲,带着大大的耳机,在自己格林威治村的公寓里,她站在镜子前,双眼紧闭,忘情地跳着舞。那天,我坐在观众席。那时我刚刚成为一名“音乐记者”,踏上职业生涯大约四个月,依然处于迷茫时期。诚实地说,那天更令我兴奋的是我看到了 Alex Ross 和 Robert Christgau —— 两位目前我依然欣赏的评论家。但若要说女性的话,我就能说出 Ann Powers 、Daphne Brooks 、Joan Morgan —— 这显示出我曾经多么无知。像其他许多人一样,是 Ellen Willis 从无知中拯救了我。关于焦虑、关于性快感、关于生殖权利、大胆质疑白人女权主义,以及应该如何面对厌恶女性的艺术等等话题 —— Willis 笔耕不辍。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她在 Facebook 上,你的时间线主页会被她全面占领的。
Ross Scarano 是 Billboard 杂志网站的撰稿人、编辑和责任编辑。
- 文字: Ross Scarano
- 摄影: Othello Grey
- 造型: Romany Wiliams
- 制片: Alexandra Zbikowski
- 制片助理: Erika Robichaud-Martel
- 摄影助理: Devon Corman
- 妆发: Carole Méthot
- 模特: Fox / Elite
- 翻译: Yuan R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