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再用、再写:
抓绒的神话
Jamie Keiles 探讨绒毛涤纶的兴衰
- 文字: Jamie Lauren Keiles

希腊神话中的伊阿宋为了寻找金羊毛并赢得伊俄尔科斯的王位,召集了阿尔戈英雄们,驶向凶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科尔喀斯(现在的格鲁吉亚)。他迎娶了国王的女儿,用龙牙开垦出了一块田地,打败了从犁沟中涌出的凶狠战将们,才把金羊毛归为己有。
不得不说,这块金羊毛仅此一件,还是值得去努力争取的,但不意味着你要跋山涉水奔向科尔喀斯,才能得到这么一件圣品。如今,你只要花 400 美金,就能从 Adererror 和 Sandy Liang 这样的品牌那里买到一件抓绒外套,所散发的王者风范不相伯仲。考虑到时间与金钱的付出,这些品牌的夹克多少要比伊阿宋的那件来得更容易些。无论你身处伊俄尔科斯,还是纽约的布鲁克林,或者是其他地方,穿上一件属于自己的抓绒夹克,也算是坐上了当地的王位宝座。
抓绒已经成为了时下最流行的面料,或者说一度最流行的面料。从 NAPA 到 Wacko Maria,再到 Issey Miyake 的褶裥版设计,奢华的抓绒如今已经被泛滥使用,以至于性格温和的前卫先锋也开始背弃阵营,宣告这一面料已经过时。Grailed 网站甚至警醒我们说:“醒醒吧,从众的绵羊!”
在抓绒过气之前,它仅仅有着一段短暂的历史。涤纶绒,也被称为摇粒绒,直到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最早的抓绒面料是由马萨诸塞州一家专门生产婴儿冬装面料的制造商 Malden Mills 生产的,就纺织品而言历史相对较短。这种面料比羊毛更轻,也更容易晾干,非常适合婴儿的特殊需求。
摇粒绒是从聚酯小球演变过来的,也就是豆豆娃(Beanie Baby)里填充的“小豆豆”。首先,聚酯小球被融化成如羊绒般柔软、游丝般纤细的线状物。接着,这些细线被卷进巨型的针织机里,机器再吐出一面带毛圈、一面光滑的半成品抓绒布料。一把锋利而细致的铁丝刷会对毛圈一侧的线头进行梳理,并把毛圈线头拉到布料的反面,以改善毛圈大面积分布不均匀的状况。
“今天,抓绒仍然是技法公开的炼金术”
这个过程会让绒毛的蓬松程度提高五倍,成果让那只金毛羊也望而却步。电影《毕业生》(The Graduate, 1967)中那句经典的塑料对白,含义其实是这样的:恐龙骨变成石油,变成球,变成线,变成布料,再变成保暖的婴儿服,这就是塑料的演变史。Malden Mills 并没有为他们的发明申请专利,让所有人都可以使用。今天,抓绒仍然是技法公开的炼金术,一个流传给我们这些瑟瑟发抖的凡人的神话。

抓绒首次进入成人服饰市场,是从 Malden Mills 和当时新成立的户外服装公司创始人 Yvon Chouinard 一次偶然的合作开始。两人一起开发了一种更为光滑的绒料,看起来更像水煮羊毛,叫做 Synchilla。1985 年,由 Patagonia 首次推出的 Synchilla Snap-T 抓绒衣从此定义了登山户外风:低调却经典,柔软却结实。这件运动衫让抓绒走上了历史舞台,在抓绒变成大热面料的同时依然不损实用的地位。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抓绒都是虚弱怕冷的中产阶级爱穿的面料。Gap 从其享乐主义的根源转型,首次推出了一个带有标志图案的经典连帽衫系列。对于 95 年届的毕业生来说,这些抓绒卫衣代表了一种永不出错的潮流。The North Face 的全拉链式夹克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今依然是一众北芝加哥潮童们爱穿的外套。
“抓绒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
到了 1998 年的圣诞节,Old Navy 也不服输,把“保暖抓绒衣”包装为送给全家的理想礼物。这款产品的广告远远超出了对服装本身的宣传,勾勒着抓绒的乌托邦特质 —— 中性、温和、价格实惠、超越种族。那些抓绒的爱好者们是如何开始认识彼此的?抓绒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它的家族就是人类大家庭,换句话说就是一群全球化的消费者。
到了 2000 年,抓绒衣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赠品,变成了大公司免费派给大众的完美之选。比如说,印有品牌标识的抓绒毯在体育场被随意派发,左胸口绣着 logo 标志的半拉链式抓绒衣也成了公司团建的高端服饰装备。在易趣网上搜索“会议+抓绒衣”,会找到大量商务休闲款的无趣服饰:这件星巴克大会上的抓绒背心、这件所谓的 Burger King“经理外套”、还有这件 Goldman Sachs 和 Patagonia 的联名合作款。2008 年,毛毯袍(Snuggie)一度流行,就像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消费者的牧师长袍。然而,这种可穿式毯子并没有在经济衰退、衣衫褴褛的时代存活下来。

虽然大多数抓毛绒都是用回收后的塑料制品生成的,但这种面料本身却是不可回收的。我们不知道伊阿宋的金羊毛后来怎么样了,但现代生产的抓绒在被抛弃后,只能被送去堆填区等待后续处理。根据 2011 年的一项研究,清洗一件抓毛绒夹克会在污水中排放高达 1900 根纤维,而这种“微污染”还尚未引起大众的关注。 Patagonia 承认这种污染的存在,但消费者每当听到“回收”这个词就已经满足了。如果消费者要挑抓绒衣的毛病,估计只是关于设计不够时髦之类的。
所以,抓绒是怎么从廉价赠品蜕变成价值不菲的轻奢外套的呢?它是如何重新挽回声誉的?休闲服装作为一种奢侈潮流可以追溯到 90 年代的运动套装,或更早到 50 年代的 T 恤。美国硅谷的独特企业文化和随性的着装要求对此影响不少。上百美元运动鞋的主流化让我们在选购服饰时考量它的性能,功能和时尚之间的紧密联系油然而生。到“运动休闲风”开始流行时,为舒适而着装已经不再是颠覆性的概念了。
“人们抛开了涤纶廉价的传统地位,把它重新包装成了奢侈和稀缺的面料。”
抓绒既是这股潮流的产物,也是它的反面例证。当 Lululemon 的打底裤代表了低调的土气时髦,一件 400 美元的奢侈抓绒外套则体现出一种更为刻意的舒适。奢侈抓绒外套往往夸大它们的随意感,传递着一种“比你舒服”的光环。体积夸张的 Balenciaga 运动鞋所带领的潮流建立在一种玩笑和讥讽之上,然而这些抓绒夹克柔软的特质跨越了面料的廉价,简单粗暴且不带任何幽默感。人们抛开了涤纶廉价的传统地位,把它重新包装成了奢侈和稀缺的面料。来自 Sandy Liang 的 Ollie 抓绒衣极度蓬松,传递出一种刻意为之的舒适。这款来自 Dickies 的抓绒 Mechanic 夹克以治愈力极高的极柔软面料,为传统的阳刚剪裁带来颠覆。不用说,我们的暖男代表自然是这一潮流的先行者。
在最新的 Undercover 秀场上,我们看到了抓绒不太舒适的一面。暗淡的抓绒长袍与破旧的抓绒披肩被演绎成病服,对应即将来临的疫情。在此,我们看到了抓绒最落魄的时刻,迫切地反映当下社会的病态。在大众普遍对新自由主义感到绝望的时刻,还有什么比一件用石油制成、却被包装成环保之选的外套更符合情理呢?还有什么比纯正的恐龙骨更豪华吗?毛皮会降解,Paul Manafort 那件鸵鸟皮大衣也会变成尘土。但在油井被掏空时,我们当下的闹剧也变成历史后,抓毛绒依然长存,在我们都化为尘埃时依然满满地填斥着垃圾填埋场。
Jamie Lauren Keiles 生活在纽约皇后区,是《纽约时报杂志》长期合作写手。
- 文字: Jamie Lauren Ke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