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鞋机器人:一场终极的背叛

如此虚假,却又如此真实 —— 运动鞋奢侈化正在上演

  • 文字: Whitney Mallett

现如今,网络上绝大部分都是机器人程序。垃圾邮件程序、新闻获取程序、网络爬虫,等等……这些程序比人类产生更多的网络流量。互相链接的网络服务器上所弹出的大部分数据都是由自动化脚本触发的,大部分的网页浏览量也都由机器人所贡献——炙手可热的运动鞋限时限量线上发售正是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现实的缩影。早在 2011 年,在 Off-White 还没诞生之前,当 Yeezy 的鞋还是由 NIKE 生产的时候,抢鞋机器人就已经开始“夺宝”了。据 Akamai 信息安全公司的调查显示,当一个热门鞋款发布时,来自那些设计得能比我们更快点击“购买”按钮的机器人所占据的流量要远远超过人类的流量数据。然而,这些机器人程序背后更深层的故事或许更为反乌托邦式:商品化已经超越了物质的疆域,物理意义上的鞋如今只是达到虚拟数字化目的的一种手段。

运动鞋迷们知道如何鉴别假货。以 Jordan 1s 为例,如果鞋内侧的橙色走线贯穿全鞋而不只是部分出现的话,那就说明这鞋不是正品。不管是哪一款型号,把鼻子凑近鞋舌下面闻一闻,仿造厂商使用的氯丁胶散发出的刺鼻气味是冒牌货的另一个信号标志。类似地,电商也有自己分辨机器人程序和真人的方法:比如用软件追踪对方的网站跳出率和页面加载时间,或是用图片验证码把机器人拦截在付款界面之外。

但这是一场猫鼠游戏,一场双方都在不断改进的软件竞赛。一旦电商找到阻挡机器人的方法,这些机器人的创造者们就会发明逃避检测的新策略。比如每次下单时,用能生成独特 IP 地址的代理服务器来规避一个账户只能买一双鞋的限制。程序员还会事先录入真人使用鼠标时的动作轨迹和输入模式,让机器人程序显得更加自然,从而逃过检测。

「这些机器人程序背后更深层的故事或许更为反乌托邦式:商品化已经超越了物质的疆域……」

一些运动鞋控责备机器人正在鼓励另一种意义上的“冒牌货”。就像“黄牛票贩”一样,运动鞋贩们利用机器人、代理服务器和优化服务器在限量款发售时大量囤购新鞋,然后再在二级市场上高价倒卖。以正常加入购物车流程购买的人类消费者是根本不可能这么快下单的。除非你自己买一个机器人软件,否则能买到最热门新品运动鞋的渠道逐渐就只有像 eBay、Flight Club、Goat 和 Stadium Goods 这样的网络交易平台了。一双零售价可能为 220 美元的 Yeezy Boosts 在二手平台上最高能卖到 1700 美元。和那些跟风的蠢货们不同,对于真正的死忠运动鞋控来说,问题在于当运动鞋被炒到四位数价格时,唯一能买得起它们的人渐渐就只剩下富二代了。而他们抗议说,富二代们根本不是“真正的运动鞋控”。

对用机器人下单的买家和他们推波助澜形成的近十亿美金的运动鞋转售市场的愤恨,亦是更广泛的对运动鞋文化高档化和白人消费黑人风格不满情绪的一部分。过去十年来,运动鞋变得既主流又奢侈化。2010 年上线的 Instagram 为这一亚文化带来了更多的国际曝光度,在导致运动鞋销售指数式增长的同时,亦降低了入门门槛,并导致了一种潮流集体思维所带来的系统性扁平雷同感。品牌越来越多地开始与非运动员明星签约代言协议,运动鞋登上了 T 台,高级时装大牌也开始任用街潮设计师。尽管不断有关于运动鞋泡沫即将破灭的预测性文章问世,但自从 Bella Hadid 像警察一样告诉我们,哥们儿穿上哪些款式的潮鞋就能撩到妞以来,已经两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没看到任何热度减退的迹象。

事实证明,运动鞋狂粉们也会花大价钱购买抢鞋机器人——不管他们是为了给自己抢鞋还是倒卖,或是两者皆有。机器人程序的售价可以高达 1500 美元,此外每个月还需另付几百美金的维护费用。为了防止有人从中模仿和抄袭,这些精通科技的抢鞋机器人创造者们也限制了可供授权使用的机器人数量。比如,CyberAIO 这款备受欢迎的“全功能机器人” 每月就仅限 100 人使用。“全功能机器人”是运动鞋圈的术语,相较于那些只能专攻 Nike 官网,或是 Kith、 Bape 和 Alife 等以 Shopify 作为后台支持网站的机器人,全功能机器人能应对各种不同的电商网站构架。

所以,在一级市场里,我们有靠卖鞋谋利的运动鞋制造商和销售商;在二级市场里,则有靠把鞋炒到市场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来挣钱的鞋贩子;然后我们还有靠向鞋贩子(和部分给自己买鞋的消费者)授予能帮他们取得绝对竞争优势的机器人使用许可来赚钱的程序员。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像烹饪爱好小组订阅那样的信息经济。只不过在这里,烹饪变成了用机器人抢鞋——以相对低廉的如每月 30 美金的费用,你就能及时获取限量新品的发布信息、运动鞋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预估、技术问题的解决建议,以及有关最新专业抢鞋软件的内幕消息。

「唯一能买得起它们的人渐渐就只剩下富二代了。而他们抗议说,富二代们根本不是真正的运动鞋控。」

尽管运动鞋似乎例证了对商品的恋物崇拜:用泡沫、橡胶、皮革和尼龙网布制成,其收藏者们热衷保持它们的全新状态,不剪标签、系好鞋带、外包装完好无损,强调鞋的物体性质——然而,这一波抢鞋机器人和专业鞋迷小组的热潮,却暗示了从商品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资本主义进化。McKenzie Wark 在其新书《资本已死》(Capital is Dead)中解释道:“商品化如今已经不再意味着物质世界的外观面貌,而是有关这些物质的信息世界的样貌。

随着资本主义的演化,信息的商品化带来了新的阶级关系。这一新型关系并没有取代旧有的阶级关系,而是作为附加关系与之共存。所以,运动鞋制造厂、拥有它们的资本家、在厂里把运动鞋缝制粘合起来的工人们都还依然存在。只是除此之外,现在还出现了大部分时间盯着屏幕分析运动鞋相关信息的程序员和鞋贩们。他们将这些信息整合成某种可以被认为是知识产权的东西,但他们并不拥有将这些由自己生产出的新信息价值最大化的方法。Wark 称他们为黑客阶级,而信息流动传播的基础设施的拥有者,则被他称为“载体阶级”(vectoralist class)。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Virgil Abloh 半开玩笑地在鞋身部分对应位置印上 “FOAM”(泡沫)或 “SHOELACE”(鞋带)字样的做法,直观地反映了从物质商品到抽象信息的转译。而且现在你还能在像 Roblox 这样的大型多玩家在线游戏中,用真钱买到虚拟的 adidas 运动鞋和 Supreme 与 Gucci 品牌的装备。这恰恰进一步展示了唯物主义正如何被投射到如今我们以数据为核心的时代。

抢鞋机器人不仅预示了一个连购物都大范围由机器所代劳的异托邦且非人类的互联网的未来,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愈加强烈的不安感和令人渴求的奢侈品驱使我们极力榨干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说运动鞋文化中存在着贫富差异,那其中就也存在鞋贩子这样的中产阶级——对于他们来说,要想买得起高价的限量商品,就只能付出把自己的爱好变成副业的代价,在深夜和清晨盯着数台屏幕,一边挂着抢鞋机器人一边自己手动操作。而即便所有这些在虚拟世界里的活动最终换来了一双实实在在的鞋,它很快又会被转化回数据、像素、0 和 1、YouTube 拆箱视频或是一张在 instagram 上炫耀的照片。我其实不想说这是信息时代的“潮人农奴制”,但球鞋现象确实如此……

Whitney Mallett 是一位现居纽约的作家和电影人。她的一件有关全民基本收入的影像作品目前正在巴尔的摩美术馆展出。

  • 文字: Whitney Mallett
  • 翻译: Open Art Studio
  • 日期: 201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