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须牛仔裤:生旧有道

从“小甜甜”布兰妮到 Balenciaga,了解“做旧”背后的真实与虚构

  • 文字: Christopher Barnard

最近,我一直在观看那些“蹂躏”牛仔裤的视频,简直欲罢不能。具体来说,我指的是那些崭新的牛仔裤需要经历的一系列近似于“水洗”或“猫须”的工序 —— 在时尚行业中,“猫须”指的是在牛仔裤大腿上部人体腹股沟的位置,做出向外侧延伸的自然褶皱及线状色落。牛仔裤被送到世界各地的加工厂内,交由做旧的专业人士着手加工这些靛蓝色的牛仔布。观看水洗牛仔裤加工过程的视频带来的感觉,与观看 ASMR 颅内高潮视频或者挤痘痘视频一样,都能给人一种发自肺腑的舒爽与心满意足的感觉。专业人士在牛仔裤上刮擦、水洗、击打、切割,最终呈现出其“本应具有的模样”:多年磨损后的沧桑感觉。

“猫须”有点像是经年累月的穿着与活动留下的痕迹,是“生活”在牛仔裤上制造出的褶皱。不管是这一季中 Hedi Slimane 推出的具有布尔乔亚气质的时髦女郎装扮,还是 Tara Reid 在 2002 年下榻洛杉矶马尔蒙城堡酒店时的行头,无论当时的时尚潮流是推崇奢华还是拘谨,穿着牛仔裤对于我们而言始终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做旧的牛仔裤会平添不少真实质感,牛仔单品上留下的痕迹仿佛劳作与生活历练的证明。与此同时,这也证实了一条与牛仔一样源远流长的穿衣法则:“装假直至成真。”

蹂躏牛仔裤的方式数不胜数:化学洗、砂洗、用直尺大小的锉刀刮擦、石洗,以及运用最新科技镭射激光来制造水洗效果。我观看的众多视频中,一些是在中国或孟加拉国相对较大的生产车间拍摄的,另一些则是网友在家拍摄的 DIY 视频,旨在分享如何使用那些锋利或具有腐蚀性的家用器具及物品,制造出不同色落纹理的水洗效果。工厂拍摄的视频显然更为引人入胜:这些做旧高手以极快的速度反复拉扯打磨牛仔裤,叫人看得如痴如醉;他们将双手伸到不停转动的机器旁边取出布料,距离之近令人瞠目结舌。这些视频最后是如何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呢?特意拍下的内容无意间暴露了牛仔裤制作过程中的危险性,其拍摄目的仍然是个谜。不过,这些复杂的技术与庞大且耗费资源的生产链,是为了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而存在的。人们希望牛仔布能呈现一种人工打造却又具有艺术质感的效果,使其看起来仿佛饱经风霜,这似乎与奢华时尚推崇的新颖、新鲜与完美无瑕的主旨背道而驰。那么,为什么当我们遇到牛仔裤时,会想要制造出如此显而易见的磨损与做旧效果呢?

牛仔布是由棉纱线编织并染色后制成的。这种面料最早是于 18 世纪在法国与意大利的士兵与农民之间流行起来的(牛仔布的英语“denim”源自法国城市“Nîmes”的法语发音;而牛仔裤的英语“jeans”则源自意大利城市“Genoa”的发音),不过,牛仔裤在历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则是 Levi Strauss 与 Jacob Davis 在 1873 年为这种裤子申请专利权。正是他们赋予了我们衣柜里的这些牛仔裤带有铆钉的独特模样。Strauss 与 Davis 当时的顾客都是美国西部的掘金者与农民,因此,他们在服饰中注入了一种粗犷且经久耐用的特质。此外,“蓝领阶层”中的“蓝”,最初指的就是劳动者(机修工、煤矿工与农民)穿着的牛仔衬衫。这种面料的优点除了耐穿之外,还特别善于隐藏污渍 —— 尤其是那种最原始的深色牛仔布。牛仔布最初的功能就是实用、耐脏,适合体力劳动者长时间穿着,这与所谓的“时尚”相去甚远(尤其是在几个世纪以前)。面料的回弹性使得服饰与穿着者的生活在世人面前一览无遗,每一件服饰上都会留下独一无二的时间与劳作的印记。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牛仔裤改头换面,出现在了《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与《飞车党》(The Wild One)等电影中,“油脂小子”(译注:美国工人阶层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将机修工的这种着装风格挪为己用,开始受到青少年的追捧。这种风格的牛仔裤至今依然会出现在我们的衣橱里。六十年代,嬉皮士们在牛仔裤上缝补丁与刺绣,七十年代的朋克们则喜欢在牛仔裤上弄出破洞,八十年代流行的则是石洗工艺,等到九十年代晚期,“猫须”的时代终于来临。牛仔裤上腹股沟部位的条纹偶尔隐晦,但在更多情况下,这些线状纹路十分惹眼,模仿的是牛仔裤在经年穿着以后出现的真实纹理。这种风格与低腰牛仔裤的潮流恰好并驾齐驱 —— McQueen 的超低腰牛仔裤(低到都能看见股沟)与时任 Dior 设计总监的 Galliano 设计的撕裂效果牛仔裤相继登上 T 台,既坎普又新颖。撕裂效果的牛仔裤上除了有大量破洞,还缀满了水钻。在当时,流行女歌手身穿面目全非的牛仔裤 —— 经过修剪、水洗与猫须做旧处理 —— 出现在公众面前,成了跨时代的标志。她们穿着肚兜式上衣、系带高跟鞋,头上戴着一顶俏皮的帽子,猫须处理的牛仔裤紧贴肌肤,口袋处则勾勒出一部 Sidekick 4G 手机的形状。“小甜甜”布兰妮(Britney)、Christina,还有 Keira Knightley 都沉迷于展现裤腰之上的平坦小腹。这样的画面深深烙印在了整整一代人的记忆之中,分外性感,让人为之热血沸腾。

本图单品: Levi's 牛仔裤

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大部分时候),这种颓废的做旧风格依然当道,Celine、BalmainJunya 在当时都推出过类似款式的服饰。猫须做旧风格在 T 台之外也蔚然成风 —— 而那些未经加工的牛仔裤则被形容为“原牛”或者“未经水洗的牛仔裤”—— 这些牛仔裤因其“独一无二”的纹理而被定位成独特款式,价格也因此更加高昂,这也更加突显出做旧款式有多流行。人工做旧的牛仔裤持续受到追捧,久盛不衰。YouTube 上的这些做旧工序视频背后的推手让人联想到巴黎时装周那些品牌背后的“小手” —— Dior 曾经推出过一部名为《小手》的宣传片,为大家介绍品牌背后那些辛勤劳作的匠人,在视频中,一双双手专注地做着各种接缝与刺绣的工作。尽管牛仔布加工是流水线作业,然而,不同的人在任何一天之中,都能在这种布料上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记,虚构一段并不存在的个人经历。

2008 年,人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兰兹堡(Randsburg)附近的一处废弃矿井中发现了一条 Levi's 牛仔裤,新闻中称,这条牛仔裤自 1898 年起就躺在那座矿井里,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打磨,至今依然完好无损。这条牛仔裤显然曾经属于某个矿工,由于不知名的原因被留在了那里,而地球则以一种工厂做梦也难以企及的方式(不过,大概再过十多年就会有人做到),使其具有猫须质感的独特纹理。这条牛仔裤最后在 eBay 上售出,价格高达三万六千美元 —— 堪称做旧牛仔面料梦幻般的理想价值。我却因此好奇,要是把这条牛仔裤与大街上那些广州制造的其他 Levi's 牛仔裤放在一起,还会不会有人分辨得出来?除此之外,我们又是为什么会被一条看起来在地底下被埋了一个多世纪的牛仔裤吸引呢?Balenciaga 现任设计师 Demna Gvasalia 出人意料地推出了大量牛仔面料服饰,这些服饰与牛仔裤的猫须水洗与做旧工艺,都与 2002 年或者 1902 年的 Levi's 经典款 501 牛仔裤如出一辙。倘若 Cristobal Balenciaga 真的曾经说过“优雅就是做减法”,也许,对于品牌旗下的牛仔服饰而言,优雅也是“做旧法”。

Christopher Barnard 是一位作家,生活在纽约东村。

  • 文字: Christopher Barnard
  • 翻译: January Yang
  • 日期: 2019-10-24